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_职业教育_安博体育电竞app下载安装最新版
详细说明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来源:职业教育    发布时间:2024-04-05 00:27:19
暂无价格
产品说明

  与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相比,中国职业教育显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大多数家长和社会的立场上,初中毕业后,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这一点与德国十分不同。在德国,孩子初中毕业后,家长很愿意让其读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线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今年两会期间,又提出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等指示,都在推动我们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迈向新台阶。

  放眼世界,德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以来是被模仿、研究的成功范本,在我国教育界再度思考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不妨将视野再次投到德国。

  为此,《中国科学报》专访了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李俊,共同回顾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对比思考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李俊: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很复杂,大致可追溯至中世纪手工业培训时期的学徒制培养,这种模式划分为学徒满师徒工师傅三个层次,简言之就是“师傅带徒弟”。该模式,在中国也同样长期存在,双方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19世纪末期,工商业行会在德国崛起,与之前便存在的手工业行会产生博弈,德国职业教育慢慢的出现重要变化,同时,在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等人的影响下,出现了进修学校或劳作学校。后在历史的各种阴差阳错下,学校职业教育逐渐与学徒培养比邻而立,形成了如今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需要强调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形式之一,德国职业教育还包括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等。

  《中国科学报》:德国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的参考对象。那么,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

  李俊:德国职业教育是全球范围内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良好社会认可度的典范之一,被认为是德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之一。

  由于产业体系转型等原因,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原西德地区技术工人的人数下降了约30%左右,德国年轻人中,读大学的人数比例在缓慢稳步提高。而读职业教育的人数比例则有明显下滑,但在2005年至今的十几年中,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人数基本不变。

  同时,一部分德国的高中毕业生,明明可以攻读大学,但最终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在德国很受欢迎,而“双元制”教育在质量上也很受认可。因此,总体来讲,目前德国的职业教育整体上比较稳健,社会认可度很高,其教育质量也是很好的。

  李俊: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优点是,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深度参与,而且企业的这种行为,确实是出于自己的人力资源需求和社会责任。这与其技术发展水平和岗位的技术技能特征有密切关系。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另一个基础是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机制设计,在职业教育政策和标准的制定调整过程中,雇主和经济组织、政府以及工会通过交涉、谈判和协商,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事务中寻求共识并达成一致。

  德国企业自主自愿参与职业教育的成分比较高。然而从几年前德国全国统计数据分析来看,全国有200多万家企业,其中真正参与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的企业仅占20%左右。但是,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在这200多万家企业中,有160多万家,也就是绝大多企业其实就是中小型企业,而小微企业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不算高。大规模的公司,参与职业培训的比例非常高,500人以上的大规模的公司中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占到了80%以上。因此,德国大规模的公司大部分都在深度参与职业培训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

  在此,有一误区需要纠正。在国内有些人认为德国是通过税收或国家补贴,促使公司参与职业教育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德国的职业培训,大多数企业是自愿参与的,其自身有需求、有动力。此外,在德国并非单个公司参与职业教育,往往是整个行业能够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标准制定当中,这是很核心的一点。

  《中国科学报》:除了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全力支持外,德国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还有哪些前提?

  李俊:很重要的一点是德国的劳动力市场特征,在德国的协调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工会之间就雇员工资等进行的协调,由此产生的不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工资差异的缩小。这降低了企业对别的企业挖墙脚的担心,并建立一种企业自我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另一个前提,是德国职业教育从初中起就有分流,并且职业教育内部也存在分流。

  德国在初中时分流,大致分成了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文法中学几个部分。其中,文法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高中一贯制学校,这一教育路径,德国人甚至将其称作“国王大道”,即这部分学生是走初中、高中到大学的道路的。真正读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实就是另外两类初中的学生,从家庭的社会背景来讲,劳工阶层的孩子选择读职业教育的人数会相对多一些。

  与上述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相比,中国职业教育显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大多数家长和社会的立场上,初中毕业后,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这一点与德国十分不同。在德国,孩子初中毕业后,家长很愿意让其读职业教育。

  李俊:从20世纪80年代的早期开始,我国就已经在研究、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政府、主管职业教育的部门、高校、学者等,都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尝试。

  而要谈及究竟该如何从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借鉴、学习,第一步是要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很难完全照搬德国的制度或经验,更多的是要求我们自己领悟、理解,找到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根源,并探索在中国是不是能够借鉴这些元素,并在自己的土壤和环境中培育和发展。此外,在教学法、课程开发和教师教育等教育教学层面上,很多做法也是值得借鉴或学习的。在宏观上,我国职业教育应该一方面探索如何创造条件,让行业企业更加深入地参与到职业教育当中。这个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第二要保证教育质量和内涵的发展。让家长看到孩子选择就读职业教育也能够学到真本事,找到好工作。通过提升质量,从而改变整个大的社会舆论环境。

  《中国科学报》:你在前文中提到了我国企业行业应该更加深入地参与到职业教育发展中,请你对比德国,解释一下何为“更加深入地参与”?

  李俊: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叫作职业培训条例。而这些,都是由行业、政府以及学校多方面共同制定产生的,其中,行业协会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于职业教育标准的界定和行业的深度参与,在我国,目前政府也在大力支持。

  在我看来,一定要让公司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提升质量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的人才能获得劳动力市场的认可、能找到好工作,这就需要行业公司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而不是在学生毕业之后才来选择。

  所谓深度参与,就是指行业公司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中,从标准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再到最后的考核。

  需要看到,德国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原因很复杂,它是多种耦合条件及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技术水平、社会土壤、教育系统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根源,仅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不足以解释整个问题。

  此外,德国从比例上讲,大公司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比例更高,中国也同样需要发挥骨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作用。但要注意,适当运用激励手段,保护企业的市场自主行为。避免政府的行政政策扭曲参与主体的行为,必须要在中国的土壤下、在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的基础上,适当地发挥政策激励作用,由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自然参与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