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周年见证:职业教育的光荣与梦想——陈嘉庚先生创办职业教育100周年暨集美工业学校建校历程回顾_新闻资讯_安博体育电竞app下载安装最新版
详细内容

100周年见证:职业教育的光荣与梦想——陈嘉庚先生创办职业教育100周年暨集美工业学校建校历程回顾

时间: 发布时间:2023-11-25 17:29:08      【来源:新闻资讯

  原标题:100周年见证:职业教育的光荣与梦想——陈嘉庚先生创办职业教育100周年暨集美工业学校建校100周年历程回顾

  学校瞄准智能家居产业,培养物联网人才,图为学生学习智能家居物联网的操作技术。

  集美工业学校的前身叫集美商业学校,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又一代师生筚路蓝缕,英才辈出。

  2016年12月28日,学校与具有58年办学历史的福建化工学校合并,组成集美工业学校,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两校合并后,学校坚持传承嘉庚精神,锐意改革,注重校企合作,对传统优势专业做改造和创新,续写了新的辉煌。

  2020年10月21日,学校将召开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职业教育100周年暨集美工业学校建校100周年纪念大会。

  100年再出发,团结奋进,弘扬嘉庚精神,续写新辉煌,是师生献给母校的最好贺礼。

  集美工业学校的前身是陈嘉庚先生于1920年创办的集美学校商科。陈嘉庚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曾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先生说:“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他还说:“要想国富民强,教育是基础。”他“久居南洋,心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他17岁随父到新加坡闯荡谋生。成就基业后,在其胞弟陈敬贤先生的大力襄助下,即醉心于祖国百年树人的教育伟业。

  1913年,陈嘉庚回到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现在,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以及集美工业学校的师生,都尊称他为“校主”。

  100年前,陈嘉庚深感我国华侨在经营管理方面经验缺乏、方法落后,他感慨:“以为补救之法,莫善于兴学。”由此,1920年,他在创办了集美学校时增设商科。“集美学校商科”即集美工业学校的前身。

  商科创办以后,陈嘉庚委托胞弟陈敬贤亲自到江浙一带去物色德才兼备的校长和教师。为能吸引人才,陈嘉庚指示学校给教师以优厚的待遇,比如,工资比同类学校高两级,免交房租和电费,免费供应棉被、蚊帐、草席等。此外,因为生源少,陈嘉庚采用鼓励边远贫寒地区学生来校就读的方法,如只交膳费、免交学杂费和住宿费,春冬两季免费发给学生制服各一套;还设立了奖学金和“成美储金”,资助优秀学生升大学或出国留学。这些措施对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1921年2月,集美总校名定为“福建私立集美学校”,集美学校商科属于“中学实业部”。1924年1月,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集美学校商科升格为“福建私立集美学校商业部”。

  1927年3月,集美学校体制变更,改部为校,各校行政独立;另设校董会,统一领导各校基建、公共设施和经费统筹等事宜。福建私立集美学校商业部更名为“福建私立集美商业学校”。学校为综合性商科,培养财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才,学制为旧制5年。抗战前,学生有不少是来自东南亚的华侨子弟和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的侨属子女。

  “七七事变”后,战火南延,在此期间,学校多次在福建省内辗转迁移。1937年10月,商业学校迁到安溪的后坡乡。1938年1月20日,将商业、水产、农业三校迁入安溪文庙,与师范、中学合并,奉令称为“集美联合中学”。

  1939年1月20日,学校迁往闽中腹地大田县,改称“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当年,玉田乡亲慷慨腾出了范氏祖祠、龙兴殿等43处宗祠、民居,供给集美职校办学。房前屋后,村道地头,后山林间,商科学子手捧书卷、琅琅诵读,成了抗战时期大田县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年商业学校的校友说,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办得非常好的商业学校。在这所堪称福建“西南联大”的学校里,教师们秉承陈嘉庚先生“教育救国”和“教育立国”精神,为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复兴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财经人才和农林专家……

  1945年夏暑,集美“高商”和高中迁至安溪。1946年1月,集美高中、初中、“高商”全部迁回集美开学。

  1949年11月,集美解放后,集美各校恢复上课。1950年8月学校迁回集美,复称福建私立集美商业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陆续由政府部门接管。1952年,学校更名为集美财经学校,归福建省轻工业部门领导。1960年,集美轻工业学校增设大学部,改称集美轻工业学院;1962年,学院调整停办,复称集美轻工业学校;1965年,福建省决定将集美轻工业学校中的财经类专业分出来,另成立财经学校,“轻工”学校迁至南平,与设在该市的福建造纸工业学校合并,改称福建省轻工业学校;1974年1月,学校在厦门市杏林现校址复办,改称福建轻工业学校。

  1980年,“全国中等专业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福建轻工业学校为首批“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1985年6月,福建省同意学校恢复校名:集美轻工业学校。学校继1980年、1994年、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别重点中专学校后,2004年、2006年又通过上级主管部门评估,成为福建省仅有的一所连续5次获得“国家级别重点”称号的中专学校。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一段时间,学校共有轻机、糖机、糖艺、纸机、纸艺、陶艺、分析、涉外企管等8个专业。这些专业在当时都是“香饽饽”,在全国轻工行业位居前列。因为改革开放初期,正是我国轻工业大发展的时期。那时,福建青州造纸厂、南平造纸厂、漳州糖厂、福州糖果厂等厂家,都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制糖和造纸业受产业转型影响,对人才的需求慢慢的变少。面对变化,学校主动适应市场,不断调整专业结构。1992年,学校将糖艺专业改造为日用化工专业、糖机专业改造为计算机应用专业。1996年,学校的造纸机械专业不再招生,而是新增了国际贸易等专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学校新增计算机专业,在当时的福建省中职学校中,可谓开了先河。因为在那个年代,计算机并未普及。在当时就让中职生学计算机,足见学校的远见与务实。而上世纪80年代创办的涉外企业管理、涉外财会等专业,也较早适应特区外向型经济的需要。到1999年,办学规模超过3000人,从而确立了学校在全省中专系统的龙头地位。

  从2008年开始,电子专业学生从始至终坚持到企业半工半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学生经过“真刀真枪”的演练,专业技能过硬,深受企业欢迎。学校的“实战”教学不仅让学生就业出路好,而且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也技压群雄。

  学校还将课堂开到工厂车间。2014年,学校联系厦门海莱照明有限公司,让电信班五年专学生第六学期集中下厂实习,提前感受就业氛围。

  1958年,为服务福建省化工行业,福建省化工部门在原厦门四中(现大同中学)高中部的基础上,创办“厦门化工学校”。1960年夏,学校搬迁到杏林村,并更名为“厦门化工专科学校”,招收一届二年制的大专。1960年秋,首届毕业生188名完成了学业,成为福建化学工业史上首批化工中等技术人才。

  1966年“文革”中,学校被迫停止招生。1974年,福建省革委会批准复办福建化工学校,学校于1976年再次迁址厦门杏林湾畔,步入稳定发展时期。

  1978年后,学校主动作为,争取资源,取得显著成绩。1985年,全国化工中专校长第一次会议在学校召开,而后上级主管部门又确定学校为全国化工中专“化工原理”改革试点学校。

  上世纪80年代,学校持续不断的发展,顺利通过1991年和1992年省里组织的“合格评估”与“办学水平评估”。1993年,福建省确定福建化工学校为“省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

  学校于2003年被评为国家级别重点中专,具有1个国家级别和8个省级示范专业,学校进入福建中职的名校强校之列。

  2008年11月,根据“福建省关于同意福建化工学校和集美轻工业学校划转厦门市管理的批复”,学校划转厦门市管理。

  2010年10月,学校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2015年学校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新增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新增化妆品技术和营销、香精技术与营销、生物制药专业方向。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学校成为化工、环保、机械、电子、计算机、商贸旅游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鲜明特色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

  2016年8月,根据厦门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批复,福建化工学校与集美轻工业学校正式合并,成立集美工业学校。

  两所独立办学的老牌学校,合并后能否破除壁垒、顺利发展?面对外界的观望和忧虑,集美工业学校以出色的办学成绩,为各界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合并之时,两校专业存在重叠,总计38个专业,其中12个重叠,还有些专业与社会契合度不高。

  然而,要让两个独立办学的老校做到实质性合并,并非易事。在摸清学校情况的基础上,校长陶顺生提出了“磨合、整合、融合”的合并“三步走”战略,领导班子则着手顶层设计,制作两校整合的总体方案。

  在磨合阶段,校长陶顺生提出“交叉工作”的形式,让两个学校的管理慢慢走到一条路上来。比如,原来两个学校都有办公室,因此就有两个主任,实行交叉统筹工作后,单月两校的办公室工作由化工学校的办公室主任统筹,双月由轻工业学校的办公室主任统筹,这样一来,两校的管理人员开始互相接触认识,也渐渐接受了两校即将合并办学的事实,并开始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尝试如何把管理走到一条路上来。

  合并前,两校中层岗位加起来超过70个,但合并后学校所能提供的中层岗位仅为42个。如何切好“蛋糕”,让有能力者各就其位?学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主”的原则。42个岗位全部公开竞聘,只要是有意竞聘的人员都可以报名,通过民主测评、公开竞聘等环节竞争上岗。难得的是,这一改革做到了零投诉,获得厦门市教育部门的高度赞扬。

  两校合并后,学校现有在校生6000多人,是厦门市乃至福建省办学规模较大的中职学校。到2018年9月,新校区建成后,整个校区占地354亩,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也是福建省占地面积居首位的中职学校。

  学校合并之后,新学校、新班子、大视野、大格局、大手笔,确立了“建成工科类福建较强、全国一流,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职业教育品牌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积极创建政、产、学、研、会五位一体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学校发展按下“加速键”。

  为了丰富学校发展的内涵,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两校合并后,学校提出了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传承发展、融合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

  学校教学、实训实施设备精良,设有先进制造、智能控制、信息工程、现代化工、现代交通、现代服务、闽南文化等7个产业学系,共27个专业群。其中,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为全国首批示范性重点专业;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技术应用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现代物流管理等6个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机电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方向)为省级产教整合专业示范点;先进制造专业群实训基地、VR/AR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为省级专业群实训基地;数控技术应用、工业分析检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现代物联网应用技术为厦门市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学校把“1+X”、课程思政、创新创业、劳动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方案,精准培养人才;开展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改革;落实“职教20条”,推动“1+X”“书证融通”特色课程、“学岗直通”一体化课程、AHK本土化“双元制”课程,推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推广使用。

  学校全面对接厦门“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和集美区“4+X”现代产业“产业链”,按照“精、特、强、新”的专业建设思路,重点打造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智能物联专业群。学校紧扣集美区“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主导产业,实现酒店管理、电商物流、制冷空调等专业升级转型。

  学校还很看重实训,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在实训室的建设上,在2017年下半年,就配制了高端的五轴高速加工中心,采取小班化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

  学校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成立创业中心,不仅为学生提供办公桌、洽谈室、导师间、路演厅等硬件以及“双创”孵化基地,还配备了10余名创业导师,通过对口指导,帮助学生孵化创业梦想。学生“视界工作室团队”在2017年“职教杯”福建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新创业大赛上,摘得中职组金奖之冠。

  学校坚持让学生健身,强健学生体魄。每天早上举行“花式跑操”,走红网络。学校把礼仪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克服羞涩,学习礼貌细节。学校注重学生情商培养,引导学生做自律、坚持、有集体荣誉感的人。

  集美工业学校的学生,以动手能力强、自律、懂礼仪等品质,收获广泛赞誉。学校毕业生成为厦门及周边地区的“香饽饽”,就业率达98.14%。

  在集美工业学校,校名石、铜像、教室、主要楼道口等,处处都有嘉庚先生的印记,甚至连起床号、校园广播前奏、上下课铃声、电话彩铃等,用的都是《集美学校校歌》,这些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影响着全校师生。

  基本功扎实的集美工校人,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节奏,出色的毕业生更成为学校的重要财富。全国劳模高溪树校友说:“离开校园后,‘诚毅’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他还说,“诚毅”二字让他感动一生,当时家境贫困时,靠着“校主”15元的补助才渡过难关,至今难忘。他说,他将学习嘉庚先生,扶困助学回报母校。

  学校文化建设的另一个特点是突出闽南文化。2017年12月,学校闽南传统工艺传承基地揭牌成立。揭牌仪式后,还举行了传统的拜师仪式,30多名学生分别向漆线雕非遗大师蔡水况、厦门珠绣大师谢丽瑜、中华剪纸大师张金城行拜师礼。基地把漆线雕、珠绣、剪纸等闽南传统工艺或非遗项目引入职业学校,在传统工艺与现代职业教育结合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

  在教育教学上,学校也是硕果累累。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斩获3金10银7铜,总奖牌数位列全国之首;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上,斩获4金1银2铜,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均位列全国之首;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学校共获得2金6银12铜,获奖总数42人次,排名全国第二。

  学校还有一支坚实的教师队伍。全校共有专任教师300多人,其中87人拥有硕士以上学位,高级职称110人,“双师型”教师89人,省级学科带头人6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3人,市级专业课骨干教师25名。教师在历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上共获得9金、9银、11铜。在2016年到2018年之间,厦门中职学校老师共获得8个一等奖,其中6个来自集美工业学校。

  “诚毅勤美,薪火绵延;嘉庚开基,集美创业;春华秋实,世纪华章”。集美工业学校走过了100个春夏秋冬,在新时代,全校师生校友凝心聚力,全校上下蓄势待发,学校正朝着工科类“福建更强、全国一流、国际视野的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宏伟目标矢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