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记者的魔鬼养成记和就业前景_行业动态_安博体育电竞app下载安装最新版
详细内容

经济记者的魔鬼养成记和就业前景

时间: 发布时间:2024-05-01 10:23:02      【来源:行业动态

  今天才知道上海财大有个经济新闻系,以前比较孤陋寡闻,没听说过哪个大学开过这个专业。我不得不非常佩服上海财大这么前瞻的一个举动。

  因为我们中国目前经济记者是所有行当的新闻记者里面最为稀缺的,《财经》杂志的前主编胡舒立就曾说过,“中国目前为止,合格的成熟的经济记者不会超过50个”。

  今天看到在座的经济新闻系的同学们有这么多,未来财经新闻媒体的老总们,看来不会老是因没有合适的后备人才而头疼了。

  首先,特别赞赏同学们可选择经济新闻作为自己的专业,因为你们做了一项最值得的投资。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上我们最终选择什么专业,是在做一项风险投资(的项目选择)。

  现在高校的学费越来越贵,花了四年的学费,最后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我觉得这是判断你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做这一个项目的投资时,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而从我十多年的从业经历来看,我认为选择学经济新闻、并做一个经济记者是一项超值的投资。

  大家可能不知道,一项关于风险投资的决策时,PE合伙人最看重项目的什么呢?你们回去翻翻这方面的书就能明白,最看重项目资金的安全、最看重资金的退出渠道是否畅通?

  就是说我现在投1000万美元下去,首先我不用肯定我这1000万美元是否会赚钱,但是要首先能确保这1000万美元能够安全的退出来,不会让我亏损。

  在座的同学是否有学着炒股的?假设你是理性的股民的线块钱买股票的话,哪只(股票)涨停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暂时不管,最重要的是要判断会不会让你的10000块钱套牢、会不会蚀本、会不会血本无归。

  找工作、做记者也一样,最先考虑的应该不是你会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而是如果你不做记者了,你还可以做什么,找到什么别的工作,靠什么养家糊口。这个我把它叫做“做记者的退出机制”。

  而做经济记者,在我看来,是所有行业的新闻记者领域里面“退出机制”最广泛的。

  我们现在一个媒体的记者,报社也好、电视台也好,差不多一是时政新闻记者,跑政府的线,报道党委、政府今天开了会、明天出了什么文件;(二是)社会新闻记者,(报道)今天这里有车祸,明天那里有矿难,后天哪里又出来了命案,再就是张家长李家短等等;并还有民生新闻记者、娱乐新闻记者、体育新闻记者,大概就是这么分,并还有我们在座的未来可能成为其中一员的经济新闻记者。

  在这么多记者的分类里面,经济新闻记者的退出渠道我觉得是最广泛的,这个我个人以及过去现在很多同事、同行的亲身经历可以证明。

  那么你不做(经济新闻)记者了怎么办?我和我的很多同事、同行可以证明,至少有七、八个退出渠道,不干记者的渠道。

  是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例如,有一些同行现在改行在党委政府的办公室或者政策研究部门工作。我们现在的政府部门有很多的政策研究部门,都需要非常懂行的人才。

  这样的研究部门很多,像上海市委有政策研究室,上海市政府也有研究室,那里有很多研究经济的专家。这是一个方向,这是往政府方向走。

  你们可以查一查,现在全国有多少地方的书记、省长、市长、县长或者高级干部,以前就是记者出身。例如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过去就是新华社的记者。我也曾经接到过一些地方党委政府部门的邀请,希望我能够去那里工作。

  你不一定考公务员,最多有个象征性的定向招考,你照样就能进入政府、做公务员。现在考公务员不是很吃香吗?前些时间不是新闻媒体报道说,有些公务员岗位一个岗位2000多人报考。那么政府为什么愿意接收你去呢,很简单啊,现在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就是抓经济。

  你是资深经济新闻记者,你懂行,这是第一;还有就是你文笔好,要不怎么做记者啊?政府部门的头头脑脑对那些官样文章也很头疼的,也不喜欢看的,你做过记者,那么你的文风就没有受到太多官样文章的影响,写的东西决策参考价值更大,这个很关键。

  (是)一些券商、或者一些公司的研究机构,分析政策的,或者分析产业环境的机构。这些机构里面有很多的研究室,例如上海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接触过一些券商,券商里面有一些分析师,或者说政策分析师,这是优秀的财经新闻记者可以完全胜任的。

  因为大多数时候,经济记者就是在做政策新闻的分析性报道,简直是家常便饭,所以改行去做的话肯定得心应手,只要署名的时候把那个“本报记者某某某”换成“分析师某某某”就可以了。

  是政府或者是企业的媒体事务部门。这里说的不单单是那些大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一般都有的“传媒事务部”,你们可以了解一下,依规定,全国所有的县级以上的党委政府,包括政府组成部门,都要求设立新闻发言人,设立新闻发言人办公室。

  前不久国资委还专门发出通知,要求100多家央企也要这样做,就是设立新闻发言人。这是我们的祖国媒体环境越来越开放的一个标志。

  这些新闻发言人往往由主要负责人担任,下面要配备若干助手,起草新闻通稿,或者研究起草怎么应对媒体的宣传报道口径。我就有好几次应邀跟湖南一些地方政府举办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去讲过课,结合自己的媒体从业经验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接待记者、接受采访,甚至“应付”记者。

  这确实是门学问,大家别笑,我们去年有一个新闻,说的是西安一所大学有一个宣传部长,面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正常采访提问的时候,应对失措,结果变成了“最牛的宣传部长”,很快他的职位就没有了。

  最近,很多媒体都在报道一些官员的“官腔”,像“你代表党的利益,还是人民的利益”等等,结果舆论群起而攻之,不仅单位工作被动,个人的乌纱帽更是难保。

  所以说(怎么)应对媒体记者是很高的学问,西方国家的总统或者州长候选人,参选之前必有的一课就是找资深媒体专家(大多就是过去的知名记者)拜师,培训自己怎么样对待媒体的“刁难”。

  你们学新闻学的,又做过记者的,知道媒体的运作规律,知道记者会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知道一般会从什么角度去“刁难”采访对象,所以你们完全有资格、有能力去做政府或者企业的新闻发言人的助手,甚至最后进步到做新闻发言人。

  这是第三个方向,不仅是一条退出渠道,而且还会改进我们政府和企业的媒体接待水平和能力,所以你们退出去(那边工作的话),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自己创业。经济记者创业比别的行业的新闻记者创业要更容易。为什么更容易呢?因为经济新闻记者在工作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人脉资源,这些人脉资源不但可以是你获取或者报道经济新闻的来源,也能成为你未来创业时可以用得着的资源。

  比如你会接触很多的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你会接触很多银行或者投资机构的决策人士,你可能还会接触到很多政府部门的主要首脑,以及专家学者等等。

  这些人,假如说你创业的时候,开一个什么公司的时候(我们现在要开一个公司很难,政府的关系要搞好,你要有合适的客户资源,还要做很多很多的工作),他们肯定能够帮到你,而且能耐比其他人大。

  所以说经济新闻记者,显然比别的行业的记者,在这方面更容易得多。我很难想象(如果做)社会新闻记者,他到了40、50岁(干不动要退出时)还能干什么?开公司?他认识的人,一个车祸的伤者,或者一个居委会的老大妈,这些人脉能帮助他节省办事的开销,或者增加赚钱的渠道吗?

  很值得怀疑!(个人创业)这个渠道据我所知是一个主要的渠道,例如上海和北京一样,有大量的公关公司、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代理的是一些知名品牌的新闻发布会,或者品牌宣传策划,或者软文投放等等,而这一些企业的老板,应该说80%以上都有过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经历,有些公司的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包括主要中高层管理人员,甚至接近100%是经济新闻记者转行过来的。

  就是一些企业的办公室文秘人员的岗位,或者策划人员的岗位。(这些岗位)好像跟新闻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办公室的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写材料时要求很强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我们做新闻的过程中,会锻炼这方面的能力,自然驾轻就熟。

  至于策划人员,那就更不用说了,我们每天写新闻的时候,都要挖空心思想个好的新闻点、想个好的标题,想个好的导语,说实话,这就是策划。

  像我所在的潇湘晨报,好多年前做过一个特别策划,报道长沙的城市发展,大标题叫“山水洲城”,将长沙的岳麓山、湘江、橘子洲等知名景点一股脑儿总结了进来,文字也很美。但现在的“山水洲城”在长沙不再是一个报道策划的题目了,而是被一家房地产公司的策划人员借过去,变成了一个楼盘的名字。

  还要说明的是,国内知名的策划大师中,不乏很多由经济记者转型而来的,例如著名的王志纲,他的策划工作室相当有名气,而此前,他就是新华社广东分社的一名记者,关于经济特区深圳的蛇口经验等等,就出自他的报道。

  当然,也可以像一些同行前辈一样,当你的经验足够多的时候,可以跟他们一样,例如你们的贺宛男教授,进高校,把经验传授给后来者。

  坦率地说,目前各大高校都开了新闻系,但师资力量中,具有媒体一线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并不多。所以,如果你们足够优秀,那是具有相当竞争力的。

  除了刚才所说的这些退出渠道,做经济记者,即使在行业内部,也是上升和转移渠道比较广的。刚才说过了,财经媒体慢慢的变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慢慢变得大,而合格的优秀经济记者又极度稀缺,这使得各大媒体对优秀经济记者更多使用猎头战术。

  大家能够正常的看到,很多媒体的经济记者的名字往往会很熟悉,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跳槽和挖角就是原因之一。即使在媒体内部而言,经济记者提拔或者转到经营口线的机率也要比别的行业的记者大得多。

  很多媒体的广告经营部门的负责人或者中层,往往就是过去做得比较好的经济记者,像我所在的潇湘晨报,当然也包括过去工作过的一些媒体,都是这个现象。所以我特别欣赏大家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但是,大多数学生跑到媒体来实习,问到他的时候,“你想做什么新闻记者呢?”回答大多是“社会新闻”或者“娱乐新闻”,“为啥不选择做经济新闻?”回答是“我害怕!”非常害怕做经济记者,担心做经济记者的门槛很高。

  像我带了很多实习生,他们往往到报社以后第一天来问我,听说要成为一个经济记者至少要一年多,那我会饿死的。我说你错了,成为一个经济记者根本就不需要一年多,甚至一个月都不要,一天就可以上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我看来,他们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误区,他们把经济记者的领域,或者经济新闻的定义理解得非常狭窄,他们都以为经济记者就是报道证券的、报道上市公司的,尤其是报道股票行情分析的。

  但是在我看来,经济记者或者说做证券新闻的记者、股票分析的记者,在经济新闻这样的领域内最多占有不到五分之一,还有80%做得新闻跟股票、跟证券没什么关系。像我供职的报社,整个经济部一共有20多个记者,专业做股票分析、证券新闻的记者也就是两三个,其他同事的领域跟股票基本上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他们全部是经济记者。

  第一个是报道宏观经济的记者,或者说叫政经记者,就是跟我们通常了解的时政记者意思差不多,政治经济。

  例如上海市政府今天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宣布上海迪斯尼项目获得国务院批准。报道这个消息本身就是一个新闻,它是一个经济信息。例如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今天开了一个例会,研究了三季度的经济形势,或者说下个月就要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研究明年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是否转向的问题。

  一般来说,我们都把报道这个新闻的记者称为时政记者,但其实他从事的工作就是经济新闻的一部分,做的是政治经济新闻,报道和解读的是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出现的变化。

  第二个领域是什么呢?第二个领域是目前国内做得比较少,但是它绝对大有前途的领域,区域经济新闻记者。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竞争,中部崛起六个省之间的竞争,我们的沿海发达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的地区,他们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甚至县与县之间,都有竞争和合作,都有不同的经济方向发展的变化。

  其实这个扩展一下,国际上的经济的连横合纵,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还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例如石油组织、例如欧盟,这样的经济竞争我们国内的经济报道领域,目前做得非常不充分,但是是非常重要的,个人感觉是大有前途的。

  第三个,行业经济报道,或者说产经报道,包括我们现在媒体上做的比较多的房地产新闻、汽车新闻、IT新闻。

  但是我们还有其他产业经济,例如宝钢代理的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这属于产业经济发展。例如我们中国的服装产业是一个怎样的变化。

  中国服装产业是传统优势行业,数十万家企业,你能不能从上海的某一个或几个服装店的时装变化带出整个产业的趋势来?这是行业经济报道。

  当然,现在国内新闻媒体的产经报道,尤其是纸媒对房地产新闻、汽车新闻、IT新闻,做得偏广告一些,这是目前我们新闻学一个值得严重关切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怎么样使我们的房地产新闻或者说汽车新闻,不是睁眼说瞎话,不是为某一个利益集团代言。

  现在网上都在流传,说如果要买房子的话,或者说看房地产新闻的话,千万不要相信平面媒体,因为平面媒体的房地产报道的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一个平面媒体里面,房地产的广告往往占30%、40%以上。

  像广州日报是中国报纸广告额第一的报纸,他的房地产广告占40%多,去年全国的房地产大幅下滑,广州日报的广告收入也大幅下滑。

  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种共同的利益存在,所以平面媒体一般都会倾向于报道房地产可能会涨,倾向于大篇幅报道这里那里又出了什么“地王”,来烘托一种开发商需要的气氛。但是房地产真的会涨还是会跌,我觉得网上说的对,确实不应轻信平面媒体。

  消费经济是我们目前很多经济新闻也不太注意的。我们所说的消费经济新闻,可以从目前互联网的IT网站看到。

  例如买一个MP3,哪一款MP3最好?里面做了很多很多细节的比较,很强的服务性,应该看它什么品质?应该不要相信哪些技术和宣传?

  从服务角度出发的消费经济新闻,着眼点是读者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价的变动,比如我们说肉价,下一步怎么涨?蛋的价格,蔬菜的价格。像前几天寒潮来临,取暖器的价格变化,这都属于消费类经济新闻。

  第五个是我们再把产经新闻独立出来一块,就是现在很多财经媒体比较关注的,公司新闻一块,它偏重于讲企业里面的一些故事,而且是偏重上市公司。

  这个跟我刚才说的产经新闻不同的是什么?就是它以单个的公司作为主角,而产经新闻的主角是多个公司。

  当然公司新闻不一定要围绕着上市公司打转转,一些具有行业标志性意义的企业,例如我最近一直在关注的湖南太子奶集团的新闻,就不是上市公司,但是这个公司在行业内具有标志意义,里面的故事也曲折离奇,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

  最后一个就是理财经济新闻。很多同学害怕的股市行情分析,只不过是理财新闻里的一类,我们还有基金、还有债券,包括保险、黄金、期货甚至储蓄等等,都是理财新闻关注的领域。

  简单的讲,消费经济新闻要报道的是怎么样少花钱包里的钱,买到更好更多的东西;而理财经济新闻,则是报道怎样才能使钱包更鼓一点,钱赚的更多一点,或者钱放在银行、券商那里更安全一点,别亏了。

  你们看,我刚才讲你们害怕的股市分析新闻确实在经济新闻里占的比例不高吧?我看20%都不到。需要补充一点的是,股市分析新闻其实门槛也没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大家可以去一些证券公司的交易大厅去看看,很多股民都是老爹爹、老婆婆,他们每天都对着电脑交流自己的炒股经,乐此不疲。

  这里面很多人其实大学都没读过的。他们对怎么炒股都能玩得很HIGH,说明这个门槛肯定不高。你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甚至是在财大这么一个很专业的学校读书的,如果都不能掌握,还害怕,至少我是不能理解的。

  所以说到刚才这六个领域,当然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可能与你们新闻学教材上的不蛮一致,这个不要紧,这只是一家之言。但我建议你们特别注意一下,所有媒体的报道,不一定只看经济版,因为时政版里面也可能会有经济新闻,娱乐版里面也有经济新闻。

  坦率的说,我个人认为,经济新闻就是从经济角度切入的所有新闻。例如刘德华在上海搞演唱会,这是一个娱乐新闻,但是例如我们报道,刘德华的演唱会门票销售怎么样?最后能不能弥补他要付出的钱?是不是会亏损?还有他的团队,他这一次能从上海赚走多少钱?他要支付他的团队多少钱?

  这个例子说的是,只要我们从经济角度切入,几乎所有的新闻都可以理解为经济新闻。

  像我们还可以从经济角度切入社会新闻,例如对面的国定路出了一场车祸,这场车祸我们来判断一下人行横道线和地下通道的位置,一个普通市民直接横穿马路大概多少时间,如果我绕道走地下通道或者是人行横道线大概要花多少时间?这个时间差是行人计算的成本。如果他要赶路,几秒钟过去了。我们知道概率学,他认为出现车祸的概率很低。

  做了这么一个判断以后,他会做出一个横穿马路的决策。那么交警如何减少这类车祸的发生?就是要使我们的地下通道,或者说人行横道线设计得更合理,让市民感觉节省那几秒钟划不来。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认为就是一个经济新闻。

  你们可以看到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一个女专家,她实际上是公共政策的专家,她研究的是政府决策,但她其实是从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公平与效率的角度看的。所以说,只要你分析研究报道时,使用的是经济学的工具来判断、观察,那么就可以说是经济新闻。

  很多同学害怕做经济新闻,还因为害怕经济学这个学问有门槛,太高深,怕搞不懂。我不知道在座的是怎么看经济学这门学问的。至少在我看来,我认为经济学它不是一个研究怎么样赚钱的学问,不是一个研究怎么样创业的学问。

  我认为,经济学它是一个研究人怎么做选择的学问。人为什么要做这个选择?怎样的选择是最合理的?成本最小、收益最高的?这个“人”也可以扩展到“法人”,例如一家公司、一个政府。

  如果你们能够这么理解经济学,那你们就会知道,经济新闻其实就是报道市场经济活动的事件中,个人或者公司,或者某个单位,他为什么做这个选择?把后面的成本和收益算出来,就很清楚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因为他这样做付出的很少,但是收益很高。这是我理解经济新闻,或者说经济学,是这么一个概念。

  至于说经济学是不是有门槛,是不是很难学。我觉得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回答是:NO。因为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你们初中或者高中就学过了。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你们初中高中时期学过的政治,看看是不是还有印象。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东京,有篇《开启经济学大门的钥匙》的文章,就总结说:“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归结起来,就是三个假定、三个原理。

  这三个假定是:经济人假定、资源稀缺假定和保护个人产权假定;与此大致对应,便是三个原理:福利最大化原理、供求原理和等价交换原理。这六条,简单得令人吃惊,但却是经济学智慧的结晶,也是历代经济学家借以看家的本领。

  他还说:“运用上述假定和原理分析经济问题,还需要三个方法:即成本收益分析法(静态与动态)、均衡分析法(静态与动态)以及帕累托标准。”“现代经济学的体系,其实就是根据三个假定、三个原理、三个方法构造起来的。”“现在经济学界,尽管流派五花八门,其实只是经济学家在运用这些假定、原理、方法时,加进了一些新的约束条件,或者是作逻辑推理时,个人的推断功力不一样而已。”

  同学们回忆一下,供求原理、等价交换原理等等,甚至包括货币金融学的一些基础常识,是不是中学的政治课早就学过了?当然你们当年是为了应付高考,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可能印象不深,但是现在,你理解了,掌握了,再用它来分析判断一些社会现象,这个难道很难吗?

  如果大家仍然感觉到很难的话,你们可以尝试看一些用经济学观点来解释社会常识的普及读物,这比教材里面讲得要稍微生动活泼一些。这种书你们多看一看,你们会得到一种启发,就是怎么用专业的观点来看日常社会事物。

  因为你们如果要做经济记者,未来必须学会使用专业的观点来看日常社会事物。建议你们到书店里面看一看,像茅于轼写的《大家的经济学》,我在书店里看到类似的书至少有上百种。像我在报社开了一个专栏,叫《亲爱的经济记者》,也尝试着以经济学的知识来解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例如最近特别流行的QQ种菜,为什么QQ种菜这么火呢?经济学有一个概念可以解释。这个概念说,我们新经济时代的产品,要追求一个特征。什么特征呢?“网络外部性”。

  就是例如我有一台手机,但是只有我一个人有手机,这台手机几乎没有价值,两个人有三个人有,价值就有一点了,成千上万的人有手机了,这个意义更大。这就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的概念,是经济学教材里面会讲到的概念,就是网络越大,给使用者产生的作用力更大。

  QQ种菜这个游戏正是这么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游戏,如果你过去玩电脑上的桌面游戏例如扫雷的话,玩几分钟索然无味,就没什么兴趣了,但是联网玩的游戏、群体互动的游戏,成千上万的人在玩,这个游戏吸引力就会呈现“网络外部性”,逐步放大,越来越难以割舍。

  这是这种偷菜游戏之所以非常非常盛行的一个原因。不过需要告诉同学们的是,玩这个游戏你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开发者得到的则是非常大的物质财富。

  开发这个游戏的成本不到1万块钱,但却获得了三百多万的收益,这个钱是网站支付给开发者的,因为这个游戏帮助网站固定了很多网民,这些网民就是潜在的客户,当然应该给吸引来这么多客户的游戏开发者钱,你们说是不是?

  既然说到经济记者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所以接下来想跟同学们交流一下我们学新闻的学生如何踏上成为经济记者的第一步。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知道经济学讲的信息不对称规律?如果信息完全对称,我们(新闻记者)这个职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正是因为有这个客观现实存在,现在才有我们这个新闻记者行业,才有高校里面纷纷都在办新闻系、新闻班。我记得2007年《中国青年报》有篇关于高校新闻系泛滥的报道,援引教育部高教司的数据,说截至2006年,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661个,在校生超过13万。

  这么多的新闻系学生一股脑儿都要加入媒体我觉得是不现实的。个人强烈建议希望做经济记者的同学,不管你是大一、大二、大三还是大四,要尽早的进入新闻媒体实习。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也许现在教材上现在教的内容,三五年以后就不太有用了,因为实践性很强。或者说你现在看的教材你可能不太理解它,但是你一旦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再回头看教材的时候,你会觉得教材讲得非常对。

  所以我强烈建议你们,不论你是哪个年纪,利用暑假或者寒假或者休息日,选择到媒体去尽早体验一下。你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再来看教科书,带着问题看教科书,比你在课堂中看教科书,跟着老师背,效果要好很多。

  现在大学新闻系泛滥,新闻教学也不太跟上时代。像媒体圈内部就有一句话,一般一个实习生来了,老师会问,“你是新闻系毕业的吗?”回答:“是!”“好吧,那你争取半年以内把你学的东西都忘了,你差不多就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当然这是一个绝对化的说法,但我确实看到一些大学的新闻系的教材内容,与我们现在正在用的编辑手段、技术手段或者采访手段有一定的差距。这个不是批评新闻系的老师不用功,毕竟老师们编教材回头再讲课与正在用的东西有一个时间差,而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好多手段日新月异。

  像现在新闻系的《互联网新闻教程》这本教材,最早的也是一两年前出的,但里面好多东西都没有意义了,技术进步得太快。大家知道,现在互联网又出了一个新的媒体工具,叫做“微博”。你现在要在教科书里面找到“微博”这样的东西肯定没有。所以我建议你们,一定要尽可能早的到媒体去做实习。

  但是到媒体实习之前要做一个工作,就是你要稍微花点时间,认真的阅读和了解一下你想去的媒体,或者也可以托你认识的老师或师兄师姐打听,你得找出那些名字经常出现、作品非常不错,带学生能力不错的老师。

  这个工作要事先做,很多学生忘记了这一点,不知道这一点,学校开个介绍信,到媒体去找到人力资源部,说“我来这里实习”,然后听天由命,分到哪个老师就是哪个老师。这个办法希望在座的同学们千万要避免,因为这个办法可能会害了你,至少会严重影响你的进步甚至找工作。

  刚才有个同学,我们之前聊了一会儿,问我怎么找工作,在这个行当里面找工作,最有效的办法是业内资深人士推荐,你们去递简历什么的成功率很低,业内资深人士推荐是最有效的。因为报社的老总如果认可了那位资深人士,就会认可被推荐的人。

  像我,经常接到是否有合适的人才推荐的电话。对我来说,我不会随便推荐一个人,我认为他不错才会推荐,如果我随便推荐一个人的话,他不行,那么以后这样的能推荐的机会就没有了,江湖的声誉也就跟着毁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们在进媒体之前,一定要花一点时间了解媒体。然后你到这个媒体去的时候,建议你们主动要求跟某个老师。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不仅让你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进步的更快,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能得到这位老师的推荐。这是我想说的你们去实习要做的准备工作。

  另外,我强烈建议,在座的同学们能够认真的学会互联网的搜索技巧。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互联网的时代,海量信息的时代。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有意识的去训练过在百度上搜索某一个目标信息的能力。

  “采访采访,采集+访问”,这个“采集”现在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互联网上的搜索来实现的。我的很多同事包括我的很多同行,对我有这么一个印象,说我在网上搜索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因为基本上同一个东西,同样一个材料,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搜到,这是我能够表现得稍微突出一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互联网如此影响大家的生活,但是我们的互联网搜索能力非常弱,不知道使用常见的搜索手法很难事半功倍。例如怎么搜索关键词?怎么用加号或者怎么用减号?我建议大家到百度或者Google里面的搜索技巧里面认真学习一下。

  这个技巧在你们没去媒体之前,强烈建议你们熟练运用。这对你们未来找新闻线索非常方便。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新闻记者很累,但是我告诉你,只要你掌握了技巧,肯定会成为一个非常懒的记者。我就是一个非常懒的记者。

  经济记者跟别的行业记者在这一点上相比,没有那么辛苦。社会类的记者,发生一个车祸你就要到现场去,现场不去怎么报道?比如股票上涨了,你总不能跑到深交所或者上交所去吧?这不现实。所以互联网上的搜索能力学得好,对你们未来能够做好一个经济记者能起很大的帮助作用。

  你未来的实习老师会发现你在这上面有很大的长处。据我了解、我见过的很多同行,在这上面都做得不好。这是我们现在的财经新闻记者为什么胡舒立说只有40、50个人比较成功的、优秀的原因之一。

  因为他不太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不太掌握在互联网时代怎样才能够事半功倍的办法。

  上海城市这么大,我相信未来你们做了经济记者的话,不可能每个地方都去跑。怎么样利用互联网一定要掌握。例如我昨天到上海,正好昨天出了一个新闻,迪斯尼正式获批,我们报社的编辑联系我,你正好在上海,能不能做一条稿子?我说行,我昨天就去了一趟现场,从现场看不到什么?

  回来以后,到了酒店,就上网搜索了大量跟这个有关的信息。例如获批了,那什么时候开始动工呢?这个没有一点人说,但是我搜索了几条关键信息,足以判断迪斯尼应该在明年8月份开工。

  我为什么做这个判断?因为我搜索到了(迪斯尼的)地点在上海市的黄楼,然后搜索到了一个网站。这个网站是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区的一个政府BBS。

  那上面转载了浦东新区的一条新闻,说浦东新区一个分管城建的副区长,10月20号到了那个地方督促拆迁工作。新闻里边有一句话,这个区长要求力保工作进度,确保明年这些土地拆平交付,7月份拆平交付。

  看了新闻我就推算,土地7月份交付,那下个月干什么?我的结论是明年8月份迪士尼会动工。然后我打电话,电话也是网上搜索到的,打给浦东新区的经委值班室,因为网上有报道说,经委负责联系这个项目。

  我就问,“听说你们区政府里面下了文件,要求迪士尼明年8月份开工,是不是这样?”这里我问的是一个求证式的假设性问题,虚拟了一份我并不知道的一个消息源,“文件”,这是一种采访技巧,以后你们会学到用到。电话里的值班人员就很诧异,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看,他反问怎么知道的,证明我刚才那个推断就是准确的。

  刚才我举的例子,用了一个简单的搜索手法,找到了最关键的核心事实线索。今天我来的时候在网上查了一下,除了我以外,没有任何一家媒体报道披露这个迪斯尼开工的时间。

  因为大家搞不清,不知道。国务院已经批准了,征地已经启动了,地价怎么怎么涨,2014年第一期工程会建成,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什么时候开工这一条消息只有我知道,只有我做了报道。

  我还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准备一个小本子,或者在你的电脑上设一个文件,就是能够把你认识的,你现在认识的以及你未来在任何场合下可能认识的,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士的姓名、联络方法,都记录下来。

  我有一个通讯录,80多页,A4纸,大概有3000多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需要采访任何对象、任何行业的对象,不单单是通常需要采访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

  例如我要找一个普通的农民或者市民,需要他在报道中说说某个经济政策对他的生活、工作产生的影响。在一些紧急新闻采写的时候,你往往会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采访对象,这会耽误时间。如果你有这么一个通讯录,会对你未来做好采访产生非常大的作用。

  另外这么一个通讯录,这么一个人脉资源的记录,记录得人越多,越证明你的水平高。现在新闻界其实你的水平高低,首先取决于你的人脉资源有多广。我们中国的记者跟西方国家的记者不完全一样。

  我记得我们报社曾经美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记者来交流。其实我觉得美国那些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记者,在中国做记者可能会被淘汰。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采访新闻是非常难的事情。

  在美国,他的信息是对每一个人都公开的,任何一个普通人,你去政府或者公司获取某个信息,只要是法律规定必须公开的,无论哪个记者去都一样,都能拿到资料。在中国不一样,我们的政务信息公开才刚起步,你要获得某个消息,你必须要跟他关系好,关系不好不告诉你。

  所以我说,美国的新闻记者写作水平很高,但是打听消息、建立资源的能力肯定超不过中国的记者。中国的很多记者都是交际非常广泛的。

  像《财经》杂志的胡舒立,跟国务院的副总理、跟央行行长等等关系非常好,你有这个资源吗?胡舒立没有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但是美国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到中国来,要做到胡舒立这个样子,再做10年也不一定可以,因为有些机会不能复制。

  而且我认为一个人的资源能够使获取信息资源的手段从量变到质变,如果你坚持下来的话,到达某一个点的时候,资源就会来找你的,这是我自己的一个体会。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前面几年每天都为新闻线索犯愁。四五年的努力之后,大多数联络过的人,会在和我聊天时,主动透露一下信息,这就是质变。

  至于一个经济记者的成长期到底要多长,我自己的观点,要基本上胜任工作的话,大概半年左右是可以的。但是特别专业的,例如从事股票证券分析的记者,可能时间会更长一点。

  但是经济记者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工作,他跟别的行业的记者不一样,别的行业的记者可能到40、50岁就干不动了,但是经济记者的最重要的是他的逻辑分析能力。

  我很希望在座的同学们能够有意识的培养一下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就是你看到一个消息,一个跟经济毫无关系的事情,你们能不能开动脑筋,无限联想,把它联想得跟经济有关。因为经济新闻我觉得跟别的新闻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就是它可以进行A到B、B到C一直到Z的这么一个逻辑演绎,别的现象之间很可能没有这个逻辑关系,很难出现这个逻辑关系,可能是孤立的。而经济新闻往往是相互影响的,而且是一层一层影响的。

  能不能从A一直推到X,如果这种逻辑分析能力很强的话,对你们未来的成长会有很大的作用。开头我说过的很多很多退出渠道,有这个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作为依托,那么你全部能胜任,这是我觉得经济新闻记者最可贵的一个本事。

  还要告诉大家的是,其实我们干经济记者,比读一个经济学的博士可能要更难,但是也更伟大。我跟我们湖南的中南大学的一个经济学博导交流过,他跟我说,他说像你们优秀的经济记者,比他带的博士生强多了。

  他的经济学博士生,能把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无限复杂化,让任何人看不懂;但是优秀的经济记者能把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非常通俗的表达出来,任何人都能看懂。所以说,经济记者比他的博士生要强。

  这是一位中南大学经济学院长、博导的观点。所以在上海财大这么一个经济学、会计学学术素养非常浓厚的地方,你们应该有理由骄傲,因为你们未来的水平要高得多,就因为你们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俗化。

  这方面我觉得应该向于丹、易中天、向宋鸿兵学习,他们讲三国也好、讲论语也好,或者讲金融学也好,观点未必非常对,但是他们的通俗的解读能力和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提醒大家的是,绝对不能认为新闻非常难写。我的实习生到我这里来实习的话,我第一个月让他只干一件事,就是每天改写一篇新闻,但是要求使用他平常写博客的文风写一篇新闻,在座的同学们不要告诉我你连博客都没有。

  新闻的写作手法,我认为学术的研究价值不是很大,因为每一个人的文风不一样,你只要按照你熟悉的,大家都能看懂的手法写过去,那就是可以的、那就是好的。

  有很多刚刚去媒体实习的学生,会觉得新闻很难写,要搞得很复杂,像新华体、党报体等等。不要搞得这么复杂,就像你平时写博客、聊天一样。我曾经跟我的一个学生说,你觉得这个新闻很难写吗?他回答很难写。

  我就问,那么这个事情有趣不有趣?他说有趣。我问,那你准备怎么告诉你的朋友,可以跟我讲一遍吗?他就给我讲。讲完了,我说,你刚才说的东西我都录下来了,请你把这个录音整理好。他整理完了,我删掉了几个口水套话,然后提交上去,第二天就是一篇见报的新闻。

  我说,你看,这就是新闻。所以千万不要把新闻搞得那么复杂,就跟我们平常聊天差不多,写作的门槛比家想象的都低,经济新闻的门槛也比大家想象的低。

  问:我们自己面临一个问题,工作不大好找,我们经济新闻记者,面向的就是报社、媒体、电视台,再多一点的就没有了,需要社会关系,进去很难的,想问一下,经济记者的就业路是不是非常窄?

  答:我很高兴的告诉大家,财经新闻记者的就业门路,在未来可见的是十余年,机会只会放大。刚才我们讲过了,中国的优秀的经济记者非常少。像今年,例如新华社最近正在准备创办《财经国家周刊》,胡舒立离开《财经》杂志,正在准备创办《财经新闻周刊》。

  另外我们的新闻业一直在逐步开放,但对外国的新闻媒体开放的领域,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文体娱乐,一个就是经济,像英国《金融时报》的FT中文网,像华尔街日报的中文网站版,以及《福布斯》杂志等等。

  他们都需要大量的经济记者。第三个是现在的经济、金融、证券、股票越来越影响百姓的生活,各大媒体都加大了经济版面的支持,版面容量在扩大,这些都增加了对经济记者的需求量。

  所以可能一些别的领域的新闻行业很难找到工作,因为确实培养出来学生和需求量之间不成比例,但是经济记者这个需求,在可见的十年八年内,我认为是一个远远供不应求的局面。所以我再一次非常佩服上海财大创办经济新闻系的前瞻性。

  问:除了互联网的搜索,还有什么新的技术需要我们掌握的?对我们未来工作有帮助的?

  答:我建议我们大家学会摄影摄像,而且技术例如构图、景深、剪辑等方面的技术还要稍微好一点。未来的新闻媒体发展趋势,新闻记者应该是一个全媒体记者,不仅是能写,还要能说。例如我们报社最近跟广州日报一样,成立了滚动新闻部。

  我们的新闻记者,他要像广播记者一样,他可以随时口播新闻,他有照样机可以拍出图片来,有摄像机可以视频新闻,最后还有文字。

  全媒体记者,这是未来记者的一个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对经济记者而言,经济记者决定他的最关键的还是他的分析能力,技术是辅助手段,是进入媒体的敲门砖,但是决定你能否站得稳,做得好,是你的综合分析能力。我认为这个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