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论文】2017年度成都市职业教育优秀论文(二十二)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学院多元文化校园认同调查研究_安博体育app下载安装最新版_安博体育电竞app下载安装最新版
详细内容

【优秀论文】2017年度成都市职业教育优秀论文(二十二)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学院多元文化校园认同调查研究

时间: 发布时间:2024-02-20 02:43:18      【来源:安博体育app下载安装最新版

  原标题:【优秀论文】2017年度成都市职业教育优秀论文(二十二)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学院多元文化校园认同调查研究

  摘 要:随着民族生源的不断增多,高职学院校园文化的多元文化特征越发显著,针对高职学院多元文化校园认同的调查研究迫在眉睫。本研究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线,从文化认同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卷入三维度对高职学院多元文化认同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做多元化的分析并就相应策略进行了探讨。

  多元文化教育有助于各族群学生既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培养其融入主流社会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各族群关系的和谐[1]。随着民族生源的不断增多,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在承担民族对口支援以及民族地区紧缺人才定向培养工作中的多元文化特征越发显著。因此针对高职学院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调查具备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认同为旨归。文化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不仅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宿感,而且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活动的卷入情况。对高职学院而言,对学校多元文化校园的认同也同样要包括信念、态度和行为卷入。课题组认为,文化认知是基础,情感归属是关键,行动卷入是目的[2],对高职学院多元文化校园建设认同的调查就是围绕学生对多元校园文化的认知、情感和参与情况来展开的。

  本研究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或“农院”)6个分院2015、2016级中的232名同学为调查对象。课题组本着“较之于一般普通学生,学生干部对民族政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要深刻些”这一假设,在选定调查对象时争取了学院各级学生会、团委以及宣传部干事参与调查:院级干部18人占7.8%,分院干部69人,占29.7%,班干部60人,占25.9%,普通学生76人,占32.8%。

  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线,从认知、情感认同以及行为卷入三维度来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有基本情况、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校园文化活动、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民族节日以及多元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举措等。

  2017年3月13-17日期间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实际回收问卷240份,有效问卷232份。调查对象中,汉族216人,藏族、彝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学生15名,有1人未填注;城镇生源46人,农村生源175人,城乡结合部7人,有4人未填注。

  研究过程中还对问卷调查部分情况做访谈补充。先后分别对学院14、15、16级18名干部同学(10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了4次访谈,在畜牧兽医分院策划并组织了1次民族学生工作座谈会。

  调查结果为,学院开展了卓有成效多元文化主题活动,学生对多元文化校园建设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校园文化的多元文化特征越来越显著。

  生源的多元化决定了校园文化多元化。多元文化最显著特征是文化主体的多元性,在校园具体表现为生源数量不断增多及其构成多元化。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生源数量及其民族构成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3]。以学院注册学生为例,2014-2015届共有藏、羌、彝、回、土家、苗、黎、蒙、壮、纳西、满、白、傈僳、哈尼、侗、傣等16个少数民族578人。其中藏族最多,321人,其次是羌族,90人,彝族84人。2015年民族生数量较之于2010年增长了108.66%。生源多元化在问卷调查中也得到映证:调查对象中藏族、彝族、羌族等民族学生干部占到6.5%。

  民族生源的增多的另一个原因是继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之后,学院还先后承担并实施甘孜州“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 —— 1+2订单定向式人才教育培训”计划、“阿坝州、甘孜州五年一贯制大专学生联合培养”计划,并单独组建了植保班、藏医班、畜牧兽医班等民族班。

  面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元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多学生对非本族群文化能做出积极、客观的评价以及保持开放的心态,以“理解、尊重、宽容”为显著特征的多元文化意识不断加强。

  比如在回答“你是否赞同各民族文化应该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时,持“非常赞同”意见的占46.1%,“比较赞成”的占42.2%,“无所谓”的仅占10.8%;在征询“你对其他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看法”时,36.6%表示“好奇,想了解”,51%的表示“感兴趣”,11.2%表示“能理解”;对“是否赞同校园文化应该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民族和专业特色”持“非常赞同”意见的占48.7%,“比较赞成”的占39.2%;问及“你喜欢少数民族歌舞吗”,16.8 %表示“十分喜爱”,56.9 %表示“喜欢”;回答“你愿意参加少数民族歌舞吗”,15.9%表示“非常愿意”,54.7%表示“愿意”。承认校园多元文化的客观存在以及对待多元文化所持的包容、欣赏态度,是学院开展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前提。

  生源的多元化尤其是以藏族、羌族和彝族生源的不断增多,内在要求民族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学院十分关注民族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一方面,学院举行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元文化主题活动,比如定期举办以“弘扬农院多元文化·品味特色风情”为主题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风情讲座、少数民族图片展、少数民族趣味运动会和歌舞大赛等民族特色浓郁的主题活动;另一方面,学院格外的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社团组织建设,成立了锅庄协会。锅庄协会不仅为各族学生展示才情、提升综合素养提供平台,而且为各族学生交流理解、相互尊敬欣赏提供机会。

  民族传统节日庆典活动、文娱活动以及锅庄晚会既满足了各族学生民族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让广大师生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

  多元文化的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4]。学院在开展以民族团结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种原因是校园文化多元化越发显著,但另一方面学生对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认知、认同以及参与程度有别,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

  对多元文化、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大事的知晓、理解、认同是建设多元文化校园的前提。尽管大部分学生在多元文化意识、卷入倾向的调查中表现出了积极态度。

  比如在问及“有无必要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时,23.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完全必要”,“有必要”的占55.2%,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的必要性高度认可。

  但在对多元文化校园建设具体举措的了解、认知方面还略显不足。比如在“学院有无建设具有多元文化特色校园的具体举措”的调查中,15.2%回答“没有”,45.2%的表示“不了解”;回答“学院是否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时,“有”的仅28.4%,直接回答“没有”的19.8%,51.3%的表示“不了解”;尽管学校开设有《中国民俗文化概论》这门选修课,然而在对“学院是否开设有诸如中国民俗文化之类的文化概论课程”的调查中,仍然有19.2%的人回答“没有”,“不了解”的占47.2%;在“学院是否有少数民族文化社团”的调查中,回答 “没有”占19.4%,“不了解”的占55.6%,“知道”的仅23.7%。对“学校是否举办过少数民族节日庆祝活动”表示“不知道”的占54.1%,7.8 %的居然选择了“从来就没举办”。学生干部尚且如此,一般同学对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了解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学院)建设(多元文化)特色校园?不太清楚。不过学院分院文化活动挺多的,很繁杂。事情一多就没想这个是不是特色校园了!”

  “锅庄?就是藏族同学跳跳舞,唱唱歌嘛。……只要有歌唱有舞跳,他们就不到外面喝酒、闹事了。”

  “其实我对少数民族(文化)还是蛮感兴趣的,但接触机会不多。当然自己也没有主动去了解过。”

  “确实不了解什么时候是藏族年、彝族年。还以为就是和我们(汉族)一样过年(春节)呢。”

  “以前没有老师专门讲过(民族团结教育),你们一问起,才发觉学校为我们(汉族学生)了解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等)创造了很多机会和平台。”

  “希望学校、老师能多开办些培训、讲座,让我们多了解学校工作要求,以便于更好地服务同学。”

  团委干部是学校接触校园文化活动最直接的学生群体,从访谈中可看出对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刻。质言之,学院开展多元文化特色校园建设尚缺乏认知基础。这说明普及基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认知宣传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对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举措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文化个体的态度与行为。认知不足引发了认同危机。作为文化负荷主体,学生“应该”知道在多元文化校园建设中的自我身份——“我是谁”,“应该”充分感受到泰弗尔(Tajfel H.)所提及的“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5],有强烈的归属感。

  然而,尽管问卷中显示出调查对象的多元化文化意识呈现慢慢地加强趋势,但访谈及座谈中也还存在出身份迷失、参与意愿不强、缺乏归属感的问题:置身事外。

  “我认为这个和我关系不大。”“(我)确实也做不了什么贡献……”‚参与意愿不强。“我接触的人中,(对多元文化校园问题探讨)都不大感兴趣。”“参加的人真不多。”

  在追问为何缺乏热情时,回答各异:“不感兴趣”、“不了解”,乃至“不喜欢”等。

  认知不足必将导致认知失调,而为保持认知平衡必然引起态度改变,进而产生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表现为失望、冷漠、回避、焦虑甚至愤怒:“先了解下再说吧。”“不想了解。”“没空,我有其他事(要做)!”对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缺乏“应有”的热情。

  正因如此,部分学生对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缺乏认同感,出现了情感疏离,甚至引发认同危机。认同危机无疑会严重制约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进程!

  观念决定行动,态度决定成效。多元文化校园建设最终要落脚到个体的行动卷入、文化体验上。但多元文化校园建设中若无“应知”,何谈“应会”呢?更妄谈“亲为”!

  调查中发现的认同危机已成为影响行为卷入的主要变量:“(我)从未参加过。”“参加过几次。但好多人后来都没去了,我也没去了。”“参加的主要那些(藏族、彝族)唱歌、跳舞的。我?.....就算了嘛(不参加)。”“看的人多,真正参加的人少。”这映证了认知一致论所主张的“人将采取符合他们总体认知结构的态度”[6]的观点,即认同意味着承认并接受,而认同危机非常大程度上表明与组织目标的悖离,个人行为往往游离于组织行为之外。参与面偏小、卷入度低是目前多元文化校园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大学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7],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文化认同。因而对高职学院多元文化校园建设对策的探讨也必然要从文化认同建构切入。

  加强校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基本校情:学院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一直有支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民族地区培养专业方面技术人才的光荣传统;现在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会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随着藏区藏医班、凉山彝族班的组建,民族生源还会促进增多,校园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将会更加突出。

  民族团结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主要内容,也是当前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学院必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宣讲工作,认真落实民族团结教育“三化”[8]。通过入学教育、党团活动、社会活动、宣传专栏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全方面开展以“三个离不开思想”、“四个认同”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9],坚持“五个维护”,在课内课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入开展“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学习教育活动,提高民族政策理论认知水平,深刻领会建设多元文化校园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人人珍视团结、维护团结、分享团结的浓郁氛围。

  多元一体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现实写照,更是实现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开展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是高职学院社会职能在文化创新维度的具体体现。学院要“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流民族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功能”[10],大力倡导各民族学生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每个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多元文化教育主张协商互动、合作学习。多元文化校园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以民族团结教育为引领,为各民族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创造交流、互动、学习和展示的机会。“归属代表的是这样一种期待,即一个人能在机构之中获得个人的满足”[10]。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多元文化校园的品牌化,开展以征文、文艺汇演、成果展示、文化交流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接触和了解各民族文化习俗的机会和渠道,在文化卷入中加深认知,提升认同感,增强归属意识。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年轻一代的社会化是一种行为模仿的结果。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基于此,在多元文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要特别加强对民族团结模范及模范典型的表彰活动,通过校园展板、宣传专栏、校园广播、学院门户网及各二级网站、微信公众号、校报及社团会刊等平台加强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身边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受到感染;在“学先进、争先进、做先进”的过程中增强共建繁荣、和谐多元文化校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人天生有种分类的需要,倾向于将自己划分到某一群体中,与他人区别开来,并用这种群体中的成员资格来建构身份,从获得自尊、提高认知安全感、满足归属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11]。办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推广“农院锅庄”品牌,广泛开展校际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经验交流及研讨。这样既可展示学院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风采,又可在友好院校间发挥辐射引领作用,让广大师生在对比体验中激发自豪感、归属感。

  多元文化校园建设不仅要要解决归宿感问题,还应解决作为问题,即落实到个体的具体行为上。行胜于言。笔者始终觉得应突出以“文化卷入”为核心的行为策略,即强调个体不只在认知和情感层面认同该文化团体,更应以具体的行为来支持组织文化的发展和壮大。

  多元文化的活水源头在于鲜活多元的文化生活体验。内外结合方能持续发展。校内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社团活动尤其是锅庄协会、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的引领作用,保证多元文化体验的常态化。校外则有效利用志愿者活动以及暑期“三下乡”活动,在贫穷的地方尤其是民族边远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去体验别样的风土人情,经受多元文化冲击,在多元文化的体验中增强文化理解,学会欣赏多元,尊重差异。同时把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成果辐射到工作场域里去,使校内外多元文化资源适时互动,形成合力,进而丰富学院校园文化内涵。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发动机,有咋样的课程就有咋样的学校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必须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非民族院校,课程教学体系中“先天”缺少民族教育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薄弱。针对学院民族生源不断增多的情况,组织力量对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加以梳理、整合,拓展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资源,逐步形成以思政课为主体,民族团结教育选修课(含民族民俗文化讲座)、民族文艺活动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教学体系,把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落实到课程建设框架内,把民族团结的实践教育融合到课堂内外的活动中,形成具有高职学院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体系,为多元文化体验提供课程保障。

  民族团结教育实施,队伍是关键。学生干部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调查表明,部分学生干部对学院多元文化校园建设规划、举措并不了解,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有鉴于此,必须坚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民族团结理论学习的制度化,加强对学生干部队伍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以及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培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应对文化冲突的工作技巧,成为民族团结教育“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践行者、维护者。

  [1]吴学军.试论农业高职学院为“三农”服务的文化策略[J].中国农业教育,2011(5):4-7+46.

  [2]吴学军.文化认同视野下农业高职学院班集体建设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92-94.

  [3]吴学军.试论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农业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11(10):66-69.

  [9]赵周贤,汤俊峰.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N].2014-0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