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柳 聂清斌: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前途、现实偏见与印象建构_安博体育app下载安装最新版_安博体育电竞app下载安装最新版
详细内容

唐柳 聂清斌: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前途、现实偏见与印象建构

时间: 发布时间:2024-02-19 02:24:00      【来源:安博体育app下载安装最新版

  唐柳(1987-),女,重庆荣昌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是做高等教育管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聂清斌(1976-),男,湖北广水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海南大学副校长、研究员,主要是做高等教育管理、社会治理研究。

  摘 要: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向上衍生的产物,在发展初期便得到了国家系列制度支持,同时,也面对着被强加的职业教育社会偏见。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变成负面首因效应,作为新生的职业本科教育一开始就要做到优秀印象建构,采取有力措施塑造自我、提升形象,即利用讨好技术控制外界获取信息的内容、加大宣传控制外界获取信息的渠道、坚持言行合一获取外界对政策的信任、通过群体崛起冲击大众的传统认知。

  基金: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JZD049)的研究成果。

  一种新事物的出现或交往双方的第一次接触,产生的第一印象对后期发展至关重要,这就是首因效应。作为职业教育向上衍生的新事物,职业本科教育也面临如何利用首因效应建构好第一印象的问题。在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国家的政策引导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自萌生就受到极大关注,学界也陆续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关于职业本科教育究竟“是什么”和“怎么办”,学者们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但对于其发展的一些非原理性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关注度还不够。职业本科教育面临被强加的社会偏见问题,本文从“首因效应”视角提出印象建构对策。

  职业本科教育本质上属于职业教育[1]。职业本科教育在享受职业教育政策红利的同时,也要面对现实的职业教育社会偏见。国家曾试图从高等教育分类的方面出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出台了系列政策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但成效并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应用型高校的民间立场太消极。人们对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见。这种偏见是我国教育体系长期发展形成的,已成为了一种认知文化。何以冲破偏见是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之初就面临的现实难题。

  经过40余年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已建立起世界上顶级规模的教育体系,但大而不强一直是其发展痛点。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既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有力举措,也是人们享受高质量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国家出台了系列制度为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提供了立体式的制度保障。

  通过立法,制定有关教育的法律和法规并付诸实施,是政府对教育事业实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2]。2022年5月,新版《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是该法执行26年来的首次大修。此次新法的亮相,凝聚了几代职教人的心血和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带来了重大创新与突破。其中,根本性的突破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地位得以重塑,即“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主体地位的教育类型”。这里体现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教育层次;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相当,同等重要。构建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基础就是二者没有高低之分、轻重之别。基于此,新法要求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定职业学校学生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享有平等机会[3]。这些规定全方位、实质性、深层次地表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了从“层次”到“类型”的深刻转变。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翼共进,要全面、辩证、动态平衡地看待二者对于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价值[4]。新版《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本科教育的明确界定,为本科乃至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将职业教育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0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势头越来越足,“终身教育”“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职业教育”等理念顺势而兴,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愈加强烈、条件愈加成熟,呼之欲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全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提供了政策指引。随后,江浙经济产业较发达地区开启了优质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本科职业人才的实践探索。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提出:“高职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充分的发挥高职教育对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探索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至此,我国开始对职业本科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并继续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拉开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质性发展的序幕。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出,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系统构建各层次包括专科、本科甚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开创性地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促使职业本科教育真正步入了办学实践的轨道。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第一批15所职业本科大学郑重进入了实践。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再次为职业本科教育定下发展基调。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职业教育毕业生应享有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聘用条件。这一系列政策都表明,政府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持续提高,不断拓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是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而引导和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专业建设既是基础也是核心。2021年,第一个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专项文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发布。该办法充分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从现阶段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需求出发,深度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对本科层次专业设置的原则、条件、要求及程序作了详细说明。随后,教育部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及时来更新完善了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情况,调整幅度为260%,可见,对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视度之高、改革力度之大。确保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有据可循,让新设置的专业更加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变化以及业态或岗位新需求。同年,《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出台,又使职业本科教育在实质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职业本科教育是一个未知图景,该标准通过对职业本科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人才教育培训、科研与社会服务、基础设施与经费的详细说明与要求,描绘出了职业本科学校的具体图像。加上职业本科大学试点工作的持续推进,促使制度中的“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落到实处。《办法》和《标准》作为两个规范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具体文件,成为了建设职业本科大学的基本遵循;《职业本科教育学校办学情况评议要点》《职业本科教育专业评议要点》等系列补充性文件陆续出台,保障了职业本科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制度的加持,是从本质上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直接体现,很大程度上直接冲击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无疑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偏见有所突破。但是制定一部法律或者实施一项政策,往往难以立竿见影,更难以从根本上革除人们固有的职业教育偏见,破解职业教育中的长期未解之困。何况法律的执行具有惯性与嵌入性[5]。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将会自动转移到“职业本科教育”上,并形成偏见,这种偏见将会通过人们的态度反映出来。迈尔斯(1993年)指出,人的态度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tendency)和认知(Cognition)三种成分组成即态度的ABC结构。该结构很好地解释了职业本科教育为何难以脱离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从而遭受偏见。

  在戈登·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看来,偏见应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二是过度抽象的认知或思想。第二个元素通常被称为刻板印象[6]。尽管职业教育近年来获得了迅猛发展,但由于职业教育发展一直处在弱势地位,社会依然存在鄙薄职业教育、轻视职业技能、狭隘成才意识的现象。一是录取批次靠后的职业教育是“低级教育”。高考筛选体系的固化,录取分为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二批、三批、专科提前批、专科批等,层层录取在人们心中演化成了层层筛选,最后的高职专科批次在大众心底里的印象自然大打折扣,决定了职业教育在人们心里就低人一等,被认为是“二流”教育。二是录取分数垫底的职业教育是“差生教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2022年高考录取率已达到了92.89%。基本上能保障人人都有大学上,但录取分数也很低。低分段的学生就是学习不好的学生,甚至品行也不好。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差生教育”。三是教学质量不高的职业教育是“混经历教育”。由于办学投入少,多数高职高专办学条件较差,没办法提供大量的技能培训场地、实验实训设备,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在大多数人看来,高职高专并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技能教育,而纯粹是一纸文凭及虚耗三年时光。四是就业岗位“低下”的职业教育是“打工教育”。受中国的传统观念和社会治理模式的影响,人们大多数首肯的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体制内职业,然而这些工作岗位高职高专毕业生难以获得。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技术岗位上重复着基础性劳动,职业认可度非常低,甚至一度和未受过教育的务工人员相提并论,一直忍受着隐性歧视。最终,人们抽象出了关于职业教育的标签,即刻板印象:“二流教育”“差生教育”“兜底教育”等,职业教育一直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人类的大脑在多年的进化中产生了把相似事物归类的“分类”功能,一旦人们确定了“分类”,会用信息填充所分出的每一个类别,并为其注入引导行动的感受。人们所感知到的现实就会适应已经确定的标签[7]。这种原本为节省认知资源产生的功能却会让事物落入隐性偏见的陷阱。职业本科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会自动触发大脑对其归类。归类后,人们会将对同类事物即职业教育的已有认知或看法,也就是刻板印象转嫁到职业本科教育身上,导致职业本科教育陷入固有偏见的黑洞里,其整个作用机理如图1。简言之,当职业本科教育作为新事物产生的时候,人们首先是将其分类归入“职业教育”,随之激活对“职业教育”的已有认知即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然后将这个刻板标签贴到职业本科教育身上。

  虽然职业本科教育属于本科层次,并进入了我国学位制度体系,在继续深造、就业择业方面获许了更多资格,但职业本科教育的本质仍是职业教育,难以规避职业教育的偏见遭遇。人们作为旁观者的视角,总是强调自己看见的,忽视自己看不见的。不断强化已有认知,弱化事物的发展与变化[8]。也就是说,人们会不断强化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事实,而自动屏蔽或弱化层次的提升。心理学家将偏见分为“描述性偏见”与“证实性偏见”。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时,人们自然陷入“证实性偏见”的现象中,即倾向于按照既定文化所熟悉的方式去认识新的事物,并且在认识的过程中,他们只会关注并寻找那些可以证实自己想法的信息[7]。一旦人们确认某件事物的运作机理,就很难再打破既定的框架。被先天性职业教育偏见笼罩的职业本科教育,自然难以一下子走出“二流教育”“兜底教育”的现实偏见。

  偏见的负面效应是可怕的,它在左右人们决策时所发挥的能量巨大。能想象,一名参加完高考的学生会尽可能避免选择职业本科教育。因为选择了作为“差生教育”的职业本科教育,意味着他就是差生、下等生,毕业以后依然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所以,职业本科教育往往难以获得家长及考生的认可。同理类推,企业在门面上提出需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实他们要的是学历层次高、关键还要学校背景好的技术技能人才,本质上依然是“崇尚学历”的人才观,职业本科毕业生也难以得到企业的青睐。不管是入口,还是出口,职业本科教育的民间立场总是消极的。另外,高校自身对职业本科教育的认可度也不高,这就是为什么地方本科高校在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过程中畏手畏脚,难以奏效。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恶性的“企业不买账—学生不选择—职业本科高校自我不认可”循环。社会大众对技术职业的轻视一时难以改变。国家一再强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类型不同但同等重要”。的确,职业教育上升到本科层次以后,确实强化了“类型”概念,但“同等重要”恐怕是一个需要很久去完成的目标。教育从来都不是在象牙塔里自娱自乐,它是高度社会化的场域。某种教育的形式是否被认可、被接受,关键还得看社会反馈[9]。仅仅通过制度来明确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还远远不足,更不要说辐射社会各个阶层、影响公众认知与选择了。可见,破除偏见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职业教育刻板印象的影响下,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处境举步维艰。

  当前,职业本科教育正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恰是冲破偏见、提升形象的关键期。做好印象管理,对后期发展至关重要。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指出,印象管理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尝试建立某种特殊意义与有目的关联。这种尝试牵引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并让我们达成别人对自我的希望或预期。印象管理是指我们努力控制别人获取的信息,并以此来尝试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认知与行动[10]。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向上衍生出的新生事物,需要及时通过印象建构重塑自我,逐步破除被强加的社会偏见。职业本科教育一开始就要考虑怎样与政府、企业、大众及别的类别教育的“和谐”相处,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增加了这个相处的难度。办学质量、师资水平、就业去向、办学条件甚至校园环境等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界定着职业本科教育是怎样的教育,同时,也传递着职业本科教育的形象和身份信息。

  “讨好行为”是最普遍的印象管理技术,是指一整套相关获得性印象管理行为。为实现让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目的,讨好行为能降低人们对异己者的排斥和贬低认知的倾向,进而有助于抑制人们激活刻板印象[11]。职业本科教育的“讨好行为”,就是主动通过系统的措施不断攻克人们预设的负面认知,破除已有偏见,从而构建印象的过程。这些措施可以是提高职业本科教育的质量、完善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改善生源质量、改革招考制度和改进培养模式、疏通升学渠道、扩大就业市场等,通过这一些与人们先验常识相异信息的持续性刺激,从而促进人们对职业本科教育印象的重新建构。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这些措施一定是系统的,也就是说,对原有认知的刺激一定是持续性的。但凡其中有几条措施做得不够好,受“证实性偏见”原理的影响,那么人们首先会记住做得不够好的,也就是与先验常识相符的信息,而忽略了做得好的信息[7],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职业本科教育印象建构的难度。所以,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每一步都很关键。在发展初期,积极采取比较有效措施控制外界获得的内容信息,是职业本科教育重塑自我很重要的一环。

  尽管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已超越了普通教育,但长期的弱势地位造成了外界对职业教育真实现状的不了解。正所谓职业教育在发展,而大众的印象却并没改变,更何况职业本科教育当前的发展规模还可以忽略不计。有时问题不在于庞杂信息源自,而恰恰是由于信息匮乏而导致的无知泛滥。人们往往从新闻媒体报道、熟人口耳相传中碎片化地获得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信息,而这些有限信息实际上构成了刻板印象产生的根源。破除刻板印象魔咒的方法是要打开群体的“黑箱”,让人们真正触摸到真实的职业教育,让他们通过官方的渠道获取正确的信息。这种技术就是自我宣传。科学无法清除偏见,但它能够最终靠拓展我们的阅历削弱偏见的影响[8]。成功的自我宣传是有威慑作用的。尽管现在国家出台了一些关于职业本科教育的制度,包括招生考试、升学深造、就业择业,但碍于宣传不到位,很多人对政策根本不了解,总是带着已有的认知或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职业本科教育。所以要先入为主,从各层面加大宣传力度,构建宣传矩阵,主动将职业本科教育的“真实面目”第一时间传递给社会。让大众在接受多方正确新信息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职业本科教育的印象,而不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的固有认知去认识职业本科教育。

  在印象管理中,言行一致很重要,不一致会使大众怀疑他们所获得信息的准确性[10]。行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有效的印象管理。当前,国家正大力推动“职普融通”,打破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职业本科教育不仅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服务力,更是提高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对话沟通的能力。但在实际过程中,相较于普通本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依然处于弱势地位。既然法律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各级政府就必须要做到一视同仁,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在财政投入、利益分配、资源供给等方面给职业教育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保障[12]。例如,职业本科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许多专业是随时代发展新开设的,与普通本科专业名称不相符,并没有进入报考专业目录系统,造成想参加事业编制考试或公的职业本科毕业生,因为专业不吻合而没有报名资格[13]。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完善,在设置条件时要一体化考虑。政府部门在设立资助项目时,不能单纯地一刀切,要给职业本科教育单独开辟通道,既然是不一样,那么就不应该让职业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在一个框架下竞争资源,而是按照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设立筛选标准,促进职业本科教育按照一种“类型教育”独立发展[14]。当前,有很多企业也依然存在“唯学历”的人才选拔观念,在门面上没做学历区分,但在实际选拔过程中依然是将文凭尤其是学校背景作为入场券。实际上,企业更应该结合自己实际,开阔视野,选拔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方面技术人才,这也给职业教育学生提供一个机会和选择。总之,要让大众及职业本科学校在切身利益处真切感受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真正的同等重要。

  职业本科教育要逆势突围,还需要在规模上占据一定市场,通过数量撬动高等教育结构。2021年,全国高职(专科)在校生占本专科总数的比例为45.5%[14];尽管高职高专学生规模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一半,但这在大众心理上是层次的分割,而不是类型的分割。再看职业本科在校生12.93万人,仅占总比0.36%。要达成类型上的分割,职业本科教育的规模还需要大幅度提升。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可以让我们思考。20世纪60年代以前,德国高等教育是以传统大学为主的一元结构。在向一体化(综合高等学校)和多样化的结构模式改革中,应用科学大学成为了多样化结构模式的象征,将二元制模式引入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并且快速地发展,规模剧增,自成体系[15]。在最初不到10年的时间就开办了亚琛应用技术大学、法兰克福应用科学大学等97所,占据了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量变引起质变,高等学校数量和学生规模的持续扩张必然撬动高等教育结构的改变,这就使得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不仅在办学规模上,也在办学类型上建立起应用型类别高校的地位。我国高等教育要推行一个新政策倾向于采取“重点建设”或者“试点改革”的渐进性策略,但要推行一个本身面临“刻板印象”陷阱的政策,循序渐进未必是上策。职业教育要想真正从层次教育转变为类型教育,能够最终靠迅速增加职业本科教育规模冲击大众刻板印象,强势引导普通教育学生向职业教育分流,改变高等教育类型结构。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其发展体现着国家教育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理当同普通教育“平起平坐”,更不应该受到“歧视”。不同制度的加持无疑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强心剂”,有助于改变人们用有色眼镜看职业教育。但基本制度的出台仅只是第一步,社会认识偏差是当前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要面临的阻梗,更何况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时间比较短,现实条件基础薄弱,与其匹配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在职业本科教育的印象建构中,政府、职业本科高校、行业企业每个主体都需要在不同的方面持续发力。政府需要完善制度建设并落到实处,发挥好总指挥棒的作用,保障职业教育学生和普通教育学生在升学、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享有平等机会;职业本科高校应不断的提高自身办学水平,致力于培养富有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新型劳动技能型人才和高层次技术人才,提高职业教育形象;行业企业切实破除“崇尚学历,漠视技能”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并且相信职业本科教育能够完全满足其“高层次和高技能”的人才需求。职业教育不该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职业本科教育更不应该是。要在建设初期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印象建构,为职业本科教育赢得良好的民间发展立场。

  [1] .我国本科职业教育的政策演进、发展逻辑与路径指向[J].职业技术教育,2021(26):6-10.

  [2]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54.

  [4] 许睿.职业教育法首次大修,着眼高水平发展[N].中国商报,2022-05-10(1).

  [6] 臧志军.关于职业教育偏见与刻板印象[J].职教论坛,2016(5):1.

  [7] 珍妮弗·埃伯哈特.偏见[M].叶可非,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21:16,24,24.

  [8] 克劳德.M.斯蒂尔.刻板印象[M].陈默,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1:23,17.

  [10] 保罗·罗森菲尔德,罗伯特·贾卡罗龙,凯瑟琳·赖尔登,等.组织中的印象管理[M].李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9,28.

  [13] 梁国胜.改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刻板偏见[N].中国青年报,2023-03-07(6).

  王艳梅 祥:技能转型下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本科职业教育的困境与解决策略——基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的技能转型》报告的解读

  郝天聪: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科研使命、典型模式及实践困境研究——兼谈对职业本科教育科研定位与制度创新的启示

  阙明坤 张德文 李东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时代之需、现实之结与破解之策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