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机制、现状、问题与对策
时间: 发布时间:2024-02-06 15:53:49 推动乡村振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教育强国只有实现乡村教育的“强”才能完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乡村振兴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深入全面的部署。2023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了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思路,擘画了未来国家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新时期开展一系列工作的方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立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与教育发展实际,于2023年3月26日至31日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四川阿坝州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旨在为当地政府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提升乡村高质量教育,促进我国教育强国目标的尽早实现。
贵州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学生志愿者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招堤街道海庄村辅导学生。 刘朝富 摄 坚持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双轮驱动”,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进而形成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是教育促进乡村振兴机制的内在逻辑。 第一,教育优先发展是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先导机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乡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先导机制,补齐教育短板,办好服务乡村的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彻底斩断贫困恶性循环的链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教育不能孤立发展,乡村教育优先发展需加强三个方面的结合,即加强教育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有用人才;加强教育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为乡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及优秀师资;加强教育与农民生活富裕和精神富足的结合,促进其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 第二,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乡村教育振兴亟须通过逐步的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就业与创业能力、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提升内生动力、增强乡村潜在活力,逐渐完备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提高乡村教育质量,要以大教育观推进乡村教育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人才振兴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供给体系。为此,要做好四个结合,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推动学校、家庭携手一同承担好教育责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共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成长辅导和道德教育服务;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结合,深化合作帮扶机制,打造师生交流平台;乡村教育与其紧密关联的乡村文化、农民权益、社会治理等乡村生活领域相结合,开发本土性的教育资源,建设富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库,形成特色课堂、特色项目,以真实、贴切的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效果。 第三,“组团式”教育帮扶是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赋能机制。东西部协作框架下“组团式”帮扶是新时代教育帮扶的创新之举,是推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振兴和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赋能机制。受援双方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力度对帮扶成效起着关键作用,亟须着力推动组团式帮扶双向协作工作机制的建立,将乡村教育振兴工作置于乡村振兴的系统工作中,对当地教育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做准确定位与分析。 国家政策支持及“组团式”帮扶为主的外部因素直接为当地教育聚力赋能,但乡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仍然是当地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同样要重视出台配套改革措施为他们聚力赋能,调动和激发本地教师的创新热情。 第四,多元协同治理是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机制。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程中,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参与主体已由以往单一政府主体向政府引导、多元主体、群众参与转变。由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主体在教育促进乡村振兴中具有不一样的参与机制,这三种机制要实现有效衔接与配合并形成多元协同治理机制,这是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机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民群众既是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参与主体,需要有效地组织动员广大农民参与到教育促进乡村振兴行动中来,充分的发挥其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 加大基础教育财政保障力度,部分地区推行15年免费教育。四川省通过实施两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依托“一村一幼”、“学前学会普通线”免费教育计划等系列举措,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免费计划。截至2022年1月,四川省民族自治地区15年免费教育惠及学生172.8万名。[1] 巩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改善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落实“六长责任制”,全面落实“双线八包”(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村民小组、组干部包户、教育局班子包学校、学校校长包年级、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师包人),巩固脱贫户适龄儿童少年零辍学。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委、县政府格外的重视控辍保学工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在县领导的协调下,公安、乡村振兴、残联、各乡镇通力协作,于每年9月开展拜城县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情况全面摸底排查工作。 精准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22年,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补”政策资金1779.6万元,为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补助“一助”政策资金125万元,让在园幼儿享受学前教育“一免一补”政策资金984.8万元,免除在校高中学生普通高中学费以及免费提供教科书“两免”政策。 二是积极深化教育内涵式发展,逐步的提升教育质量。整合资源,深化乡村学校教学改革。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与基金会合作,投放“爱学堂”“美丽乡村”在线免费公益课,破解乡村学校英语、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 多措并举,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多途径培养、引进和补充乡村学校紧缺教师。新疆尔自治区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大学生实习支教计划”等各类支教计划,选派1万余名教师和大学生支教,为南疆四地州补齐1.26万名教师编制。二是民族地区重视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培训工作。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投入320.5万元用于“学前学普”行动计划、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培训、中小学教师普通线余人。三是深化“县管校聘”教师队伍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教师交流轮岗。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采取“人岗相适、就近就便、竞聘上岗”机制,交流30余名中小学校长教师。[2]四是落实乡村教师补助和激励制度,保障乡村教师待遇。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通过在各乡镇开设汉餐食堂、提供“可拎包式”入住公寓,按照距城区距离远近以300元、400元、500元不等金额为乡村教育人才教师发放基层补贴,本科学历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满3年直接评聘一级教师等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新聘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 借力数字化,加强乡村学校信息化应用。一是加强乡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疆尔自治区计算机教室配备率达到90%,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达95.5%,全区所有中小学全部接入互联网。二是协同多方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四川省借力四川移动5G云网能力,打造5G高清远程课堂应用,已覆盖四川省300余所学校。三是积极地推进“互联网+教育”和智慧校园建设。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总体规划建设项目383个,总投资2.2亿元,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 三是提升教育服务和对接乡村振兴能力。持续实施招生倾斜政策和支持计划,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通过继续实施覆盖广大脱贫地区的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脱贫地区学生专项计划与民族专项招生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升级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系列计划,为乡村振兴输送和支援大量紧缺人才。稳步扩大新疆班招生规模,持续加强对亟须紧缺人才的培养。 优化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增强职业和高等院校教育服务能力。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多方联动、双元培养模式。四川省阿坝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将课堂前移到产业园区,将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藏传手工艺的传习与民族工艺品的开发相结合,培育学生278人,整个园区3年产值达到2500万元。二是聚焦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需求,优化培养方案。新疆尔自治区围绕涉农人才教育培训,新遴选确定自治区产教融合涉农型企业6家,示范性虚拟仿线个,在线门。三是提升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新疆尔自治区拨付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1100万元,用于支持服务地方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对口帮扶、资源对接,助力乡村振兴。充分用好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省内帮扶、跨省结对帮扶、“组团式”帮扶等多种帮扶形式和资源,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四川省借力浙江省对口帮扶的资源,浙川共建产业园区,全力打造东西部产业协作“浙川模式”,选送四川当地学生赴浙江中职学校学习一技之长,拓宽他们的视野。2022年,浙江省选派一批优秀校长和教师“组团式”帮扶若尔盖县教育,其中浙江嘉兴对口帮扶若尔盖县中学,着力促进帮扶团队与本地教师队伍有机融合及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保障机制仍需完善。主要存在学前教师队伍缺编现象一天比一天突出;临聘学前教师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待遇低不稳定;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设备老化,亟须改善等问题。 义务教育县域优质均衡发展基础薄弱。主要存在实现县域优质均衡发展任务重压力大;“组团式”对口支援帮扶民族地区学校发展的目标不够明确,没办法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效果;由于语言环境的制约,义务教育办学质量亟待提升等问题。 县域普通高中“塌陷”现象尚未扭转。主要存在县中优质生源日趋不足且存在学生外流现象;教师专业素养能力参差不齐且优秀师资流失严重;受模式转型影响,以往在一类模式下入学率、升学率逐年增长的教育优势将会变为劣势,教育质量提升面临较大挑战等问题。 职业教育人才教育培训质量有待提升。主要存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就业质量有待提升;学生实用技能培养质量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有待提升;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对接乡村振兴还需更精准等问题。 第一,加大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健全幼儿教师管理机制。最重要的包含:加强优质资源供给,优化学前教育投入保障体系。指导各地考虑出生人口变化、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科学规划布局,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改善村幼办学条件,逐步优化利用好农村幼儿园。统筹教师编制数量,落实紧缺教师岗位倾斜政策。盘活教师编制存量,研制临聘村幼教师管理办法,明确聘任标准、考核要求及退出机制,设置“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村幼教师岗位,缓解招人难、留人难等问题。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升临聘村幼教师工资待遇。制定合理规范的薪酬标准,统筹研制各级地方政府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适当提升临聘村幼教师工资待遇,逐步实现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以此稳定临聘村幼教师队伍,逐步的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及保教水平。 第二,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乡村教师发展体系。乡村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和源泉。促进乡村教育,必须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健全城乡学校帮扶激励机制。探索集团化办学、联盟共建等多种办学实践,逐步扩大城镇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建设帮扶,发挥好集团化办学作用。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管理基础要求,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者管理水平。 补足配齐乡村学校教师,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继续实施特岗计划、“三区人才支教计划”、银龄讲学计划、大学生实习支教计划等,加大乡村学校支持力度。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训力度,“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向乡村倾斜,加大乡村学校(园)书记、校(园)长、教师培训力度,健全乡村教师发展体系,吸引乡村教师长期执教。 实施乡村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格外的重视数字化帮扶工作,积极构建资源共享机制,注重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广应用,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工作。促进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层次地融合,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通过填平补齐原有缺口,更新换代老旧设施设备,不断改善中小学信息化基础条件。 第三,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水平,提振县中教育信心。全面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学校帮扶建设。加强县域普通高中托管帮扶,实施好部属高校县域普通高中托管帮扶项目,积极组织区域内优质普通高中(含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与薄弱县中开展托管帮扶,发挥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完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提振县中教育信心。利用好国家专项计划,统筹规划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注重县中师资队伍稳定与素质提升,规范县中教师流动管理,严格依照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办理教师流动手续,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完善国、省、市、县、校五级培训模式,全方面提升县中教师教育素养,提升县中办学的软实力,形成良好教育生态。 第四,发展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探索“产教研学创”协同育人模式。建立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动态调整“9+3”计划招生的专业范围,第一先考虑现代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康养产业以及服务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有关专业。加强对具有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功能相关专业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畅通升学和就业通路,解决当地农牧民对子女未来发展的后顾之忧。推广“政行校企协”联动与共建,整合多方资源、集聚多方力量,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 优化“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层次地融合,大力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着力推动职业教育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改革。统筹国家级、省级、州级各类支持计划,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族地区职业学校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和基地建设。注重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渠道和方式,为职业学校师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涉农专业招生支持力度,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的农业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健全教师管理和评价机制,深化“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优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促进精准帮扶。健全灵活的教师管理机制,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通过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多方联动,优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积极推动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优化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晋升和评价机制,为教师学历提升、专业进修、企业实践提供政策支持,将公司制作项目实践经历和成果转化等作为重要考量标准。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此课题项目负责人:吴霓。项目成员:杨定玉、杨柳、李楠、蒋志峰、王学男)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3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院级重点项目“以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返贫防控的教育新形 态研究”(批准号:GYB2023004)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