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报告 我国职业教育的几大问题和解决方法
时间: 发布时间:2023-12-17 03:37:40 文章原标题:《重磅《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下):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法》 本次调查坚持匿名、自愿和第三方调查、非利害关系原则,聚焦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试图得出广大职业院校学生、家长、教师、企业人员等各类利益相关群体对这样一些问题的真实看法。此外,针对部分问题,我们与部分职教工作者、企业人员等进行了深入访谈,以期了解数据背后的问题。 根据报告的数据,能够准确的看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定位和功能已被大众熟知、承认。报告中,调查对象对职业教育的期望排前两位的分别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由此可见,大家非常清楚选择就读职业院校就是选择技术岗位,做技能型人才。 尽管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被承认,但是,多项数据共同表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还有待提升。从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担忧来看,学生和家长选择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均把社会认可度排在前列,尤其是学生选择该选项的比排第二位的多了约8个百分点,说明他们对自己就读的学校以及将来的文凭、就业竞争力等严重缺乏自信。教师群体认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困难是生源素质,占70.98%,说明教师对职校学生不十分认可。 报告中,从对职业教育的期望来看,中职学生认为需要进入高校学习的达84.31%,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高职学生选择希望继续升入高校学习的占67.33%,说明中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历并不满意。从对职业院校的满意度来看,对职业院校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和专业设置的总体认可度高,但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上的水准十分满意和满意的仅占57.22%,对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总体感受选择很好、好的占61.64%。 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较高。对“您或您的孩子就读职业院校,您会觉得怎样”的问题,中职学生、高职学生和家长选择完全能接受和可接受的分别达79.11%、74.75%和88.68%。企业人员选择完全能接受和可接受的占比也较高,达74.31%。但教师群体选择完全能接受和可接受的仅占56.48%,而选择不能接受的达17.12%。 根据我们的访谈情况,一致认为因为此次调查样本为职教内部群体,所以对职教的接受度高,如果覆盖所有群体,接受度会低很多。从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群体来说,他们已选择了职校,能接受这一身份。作为非直接利益关切的第三方,教师群体的选择更能代表大众的选择。相对于职教学生及其家长,许多职业院校教师学历较高,从普通高中、本科院校一路就读过来,带着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烙印,带着思维定式,用普通学校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职业院校,以传统标准评判学生。 社会人群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与某些地方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社会唯学历论、传统的偏见等都有关系。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覃川认为,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职业教育的层次低于普通教育,觉得职校毕业后从事的是低微的职业,别的类型教育对职业教育存在鄙视,职教人自身对职业教育也没有信心。 一位企业部门负责人认为,社会观念、对职教的评价体系亟须更新。“有的孩子确实学习成绩不好,但他动手能力很强。对职校学生,需要有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此外,该企业人员还表示,现在社会整体对职业院校学生有“歧视”。企业对不同学历学生有不同薪酬标准,拿20万、30万年薪招研究生,但职业院校学生每月工资仅几千元,岗位也有层级限制。“职业院校也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从社会薪酬分配机制上,能不能让他们待遇高一些?”他认为地方政府部门对职校学生认可也不够,如在公务员招考等方面对职业院校学生设置过高门槛。 可见,科学评价职业院校学生,让毕业生就业不受歧视,让高素质产业工人拿到与其他学历层次同等的薪酬,职业教育认可度有望提升。 首先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大专及以下的还有6.85%,本科72.84%,硕士19.73%,博士仅0.58%,即便是考虑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情况,这样的学历结构也很难保证教育质量;高职院校属于国家高等教育序列,需要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未来,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向高端化转型,也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推动发展,而高素质人才教育培训需要高素质教师。 其次,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化现象显而易见。数据表明,近6成学生对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不太了解。通过对职教人的访谈,我们得知不少中职学校都以升学为取向。一职业学校负责人直言学校这几年比较偏重升学,依托“五年一贯制”“3+4”“职教高考”这些通道,学校的整体升学率达到90%以上。我们在访谈中还发现,有的中职学校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本科录取率近90%,有的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率不到10%。 如果职校也跟普通中学一样偏重升学,职业教育的定位如何体现?针对这一疑问,一位职业院校负责这个的人说:“职业教育的定位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学生升学,最终肯定是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应用型技能,依然属于职业教育的整体范畴。从促进就业来说,行政部门也将学生的升学率纳入就业率。所以,升学取向没有偏离职校的定位。” 不可否认,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慢慢的升高,打通上升通道,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人的终身发展来说都有促进意义。从这个方面来说,职校升学取向完全可行。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丢了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宗旨。目前的职教高考,更多偏重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察偏少。之所以报告数据显示对培养技能人才的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了解的人少,部分原因也在于学生绝大部分升学了,这些制度没有推行的必要。 再次,职业院校的专业和当地产业不匹配。整体看来,选择学校所开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很高和高的比例占52.55%。青岛电子学校校长崔西展认为,出现不匹配在于以下原因:学校开设专业前调研不够,对当地产业不了解;学校开一些听起来时髦、好招生的专业,但与当地产业需求不匹配;学校不顾真实的情况,不管是否有专业基础,跟风开设新兴专业,导致相关专业跟不上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有些老牌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跟不上时代;有些学校不关心社会变化,不对专业做调整…… 另外,职业院校科技攻关水平偏低,为公司可以提供技术服务的情况并不乐观。从教师和企业人员的选择来看,职业院校为公司可以提供技术服务涉及所有专业、2/3以上专业两项的分别占17.46%、29.97%。关于企业希望获得学校的服务和支持的项目,专业方面技术支持排第二,占比61.76%;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实际受益,提升创新研发能力排第三,仅占比51.82%。 针对以上现象,从教师层面来说,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技术能力不高。教师从高校到职校,企业实践不够,没有深入参与相关研究;从前面分析已知,职业院校教师学历普遍不高,而囿于社会成见等原因,职业院校难以招到拥有高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制度上来说,部分职业院校对科研不重视,把科研和教学对立起来。从政策上来说,缺少政策支持,导致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低,没有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动力,纸上专利多,应用转化能力、转化率低。 近5成的人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状态停留在一般及以下印象。在对几位企业人员的访谈时,对方都表示学校人才教育培训与企业需求脱节,企业需进行二次培养。一些学校追求升学,忽视技能培养;地方行政部门及学校对学生实习实训管得太紧:不能太晚、工作任务不能重、时间不能太长,导致企业没有动力参与培养。事实表明,如果学生只进行一两个月的短期实习实训,根本达不到顶岗要求。 数据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稳定率低,学生毕业后一年内就业稳定率在80%以上的仅占23.88%。企业认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稳定率的因素排前三位的是专业对口、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从学生的选择来看,排前三位的是专业对口、工作环境、专业技能。这里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学生对工作环境的看重。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反馈,现在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学生,都不愿从事劳动制造业,不愿辛劳,不愿做基础性的技术活。而企业能给到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就是工厂工人岗位,与学生的需求有差距,这可能是导致学生就业不稳定的较大原因,也是影响企业对学校人才教育培训质量评价低的主要的因素。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学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这一矛盾亟待解决。 数据显示,目前职业院校与企业组织合作的方式中,排前三位的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企业派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企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素质培训,其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占78.72%,其余的都不足50%。开展合作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78.18%,合作对象单一,可见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亟须创新。企业希望职业院校支持和服务的项目主要是用工优先和员工素质培训,对联合科技攻关等深度合作的意愿不强。企业更看重在校企合作中招聘到符合标准要求的员工、增加员工培训机会。 对于制约校企合作的相关因素,多数选择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缺乏合作机制、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等,把校企长期合作的希望寄托在政府强力推动、企业受益较大和学校领导与企业老板私交良好等方面。由此可见,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总体水平还不高。 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排第三位的是地方政府重视程度,达52.59%。而实训设备设施不能够很好的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产业与专业不匹配、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都说明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 由于缺乏有力的统筹管理,发展职业教育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问题。虽然有关部门不断出台一些职教政策,下发文件,却缺少强有力的措施来保障落地,如“职教20条”里提出的校企合作的相关优惠政策未落实等。 一位被访谈人指出,地方政府懂职业教育的人少,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存在偏见,对职业教育感情淡漠。或者想重视职业教育,却由于对职教不了解、不专业,没办法做出正确决策。职业教育缺少理论指导,在理论研究上基本属于空白,全靠校长一线实践。此外,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提前规划不够。职业教育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快,职业教育办学水平需要提升。 当下,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应该努力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体系,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出台以来,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驶入了快车道。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精神,结合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形势,当前推进职业教育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职、高职学生和家长都对当前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存在很大的担忧,同时对参加职教高考和获得升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机会表现出强烈的意愿。尽管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有效缓解了中职学生升学压力,但职业教育“天花板”和“断头路”依然存在,全力发展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迫在眉睫。 二是构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融通机制。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部门利益藩篱,实行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学分互认,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与学历教育等证书互通,把职业教育办成真正以就业为导向的类型教育,而不是与普通教育趋同。 三是架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在各自的“跑道”上跑出最好的成绩,又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的具体实际,在两条“跑道”上自由切换,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选择最对自己最合适的“跑道”。 首先,要形成多元办学的格局。当前职业院校以公办为主体,专业设置和专业方面技术课程往往参照普通教育学校,造成职业教育的特色不明,人才教育培训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和一年内就业稳定率不高。要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的要求,鼓励公司参与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特色专业群、产业学院,以及以企业为主共建职业院校,形成多元办学、开放办学的格局。 其次,要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受相关制度影响和制约,当前职业院校不敢大胆与非公有制企业、外资企业组织股份制、混合制等形式的合作,校企合作的对象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合作的形式停留在实习实训、招工培训等初级层面。对此,一定要通过政府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搭建合作平台,加强校企合作的项目、经费、政策支持,确保企业、学校、学生都能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实惠。要破除公办民办的体制障碍,在推进多元办学的基础上,实行职业院校企业化管理,为学校松绑、为老师减负、为企业铺路,用企业管理的方法培养适合企业要的人才。 最后,要加强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和质量评价改革。要细化落实各层次职业教育学校招生考试的政策措施,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实践经历、普通教育学分、专门技能培训、技术发明成果等计入职业教育研究生、应用技术型本科、高职高专、中职学校招生考试成绩。同时,要探索建立职业院校人才教育培训质量社会评价机制,让企业、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参与职业资格证书等的认定工作。 当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存在三个主体问题: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偏低;“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教育方法的理念普通教育化倾向严重。针对这一些状况,国家要尽快出台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门政策。要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学历提升专项计划。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可经过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专门培训后发放相应文凭;对特别优秀的教师,特别是公共文化课教师,可以设立职业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为其学历提升架设通道。要打破文凭和学历限制,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招聘和职称评定制度,特别是针对“双师型”教师,能够使用“编制周转池”“备案制教师”“流动性岗位”等方法,积极引进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逐步的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 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参加专业技能实践,参与公司制作实践,提高专业方面技术水平。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全员培训,转变教育观念,凝练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扭转用普通教育的思路对待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评价的习惯。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必须与本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紧密结合、相互适应,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首先,职业教育的人才教育培训要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趋势。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双循环”和乡村振兴行动等重大发展的策略,对接《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参考目录》和短缺职业(工种)排行榜,及时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开设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 其次,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要适应类型教育特征。要探索实施“岗课赛证”相互融通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生产流程、岗位要求确定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突出就业导向、职业资格证书导向、专业技能导向,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扎实开展实习实训和企业实践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为核心”的类型教育特征。 最后,职业教育的学校管理要适应学生的真实的情况。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薄弱,特别是公共文化课是他们的弱项,要扬长避短,在强调公共文化课的同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其专业认同,加强专业技能学习,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面对职业变化的选择与适应能力。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是中考、高考成绩不佳者,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自信心不足。随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所以要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当下,全力发展职业教育慢慢的变成了我国的基本国策。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对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力要求,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业成果融通互认、打通职业学校教育发展通道等方面作了规定,职业教育将迎来重大改革和突破。习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 |